2010年9月的一天,喧闹之声响彻在微软园区,一群穿着万圣节服装的人,跟着两辆灵车,抬着模仿苹果iPhone手机图案的棺材在游行。这是微软手机操作系统研发团队组织的一场活动,寓意是要埋葬苹果的iPhone。
iPhone是从什么时候成为微软的眼中钉呢?
乔布斯改写手机史
我们把镜头拉回到2004年的一天,摩托罗拉首席执行爱德华·詹德对乔布斯说:“当你出门时,你会确定带齐了三样东西。你的钥匙、钱包与手机。你的iPod不在这张清单内。” 一向用子弹一般的言语击中他人的乔布斯,此次被詹德的这句话打中了。
2005年5月,盖茨接受采访时也称,手机将取代包括iPod在内的数字音乐播放器,而成为市场主流产品,“如果你问我,今后人们将主要使用哪种设备来听音乐,我敢肯定那一定会是手机。”
看起来,乔布斯似乎是“接受”了盖茨的建议。这年9月7日,苹果和摩托罗拉联手推出Rokr手机,乔布斯开始涉足手机市场。不过Rokr手机出师未捷。
2007年1月9日,现场观众在旧金山莫斯康展览中心听到了一首热情激昂的歌曲——《我感觉很好》,随后乔布斯在掌声和欢呼声中走上舞台,说:“今天我们将要创造历史。”他带来了iPhone,带来了对手机的新理解。
乔布斯对iPhone 评价道:“这是我们所做的最完美的iPod。这真是一部精美绝伦的手机……这是因特网第一次真真正正坠入你的口袋之中。如果有什么能做到以上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那便已经极其成功……但我们全做到了!”
iPhone手机没有配备手写笔,乔布斯说:“谁愿意用手写笔?”他认为世界上最好的输入设备就在你的手上,那就是你的手指。
“昨晚我一夜无眠,”参加了这场发布会的《商业 2.0》编辑乔什·奎特那评论道,“这个星期二真诡异,就好像我们身处一场心甘情愿被催眠的幻觉之中……所有那些本来冷若磐石的技术专栏记者平生第一次目光迷离。”
乔布斯说:“在手机行业,我们是后来者,我们非常清楚这一点。”但他暗示原来的手机厂商没有给消费者提供良好的产品,“几乎每个人都痛恨自己使用的手机。由于用户界面过于糟糕,所以大部分用户都只能使用手机的少数功能。我们希望帮助每一个人改变这一局面。”
不过,在iPhone推出后的一段时间里,正在向广大的手机厂商推自己操作系统的微软对它不太在意。
时任微软CEO的鲍尔默在接受采访时说,iPhone手机起价499美元,又没有配置键盘,其实这是一款很普通的产品。iPhone手机的价格相当于市场上同配置手机价格的五倍多,而100美元就可以购买到一部集电子邮件、网络浏览、视频和办公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Windows智能手机。
鲍尔默称iPhone之所以引起轰动是因为“苹果”这个牌子,“如果其他厂商推出同样一款产品,我想不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如果没有苹果这块牌子,可能不会有这么多人趋之若鹜。”
他还对《今日美国》表示:“iPhone将没有机会获得任何重要的市场份额,绝对没有机会。”诺基亚公司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乔布斯先得把品牌知名度转化为市场份额。”
鲍尔默特别指出,缺少键盘配置是iPhone的一大潜在弊端。他说“如果是简单地发送一封电子邮件,那么使用触摸屏还算可以。但对于输入量较大的用户而言,则键盘更适合。”生产黑莓手机的RIM公司首席架构师米哈里斯·米哈尔·拉扎里迪斯也呼应了这种观点:“我过去无法在iPhone上面写字,而且我现在还是无法在上面写字,我的很多朋友也是一样。在玻璃上写字很困难。”
面对这种挑战,乔布斯回应他不喜欢在“小的发出滴滴答答声的塑料键盘”上打字。
后来,鲍尔默甚至好心地提醒乔布斯,建议苹果应当更像微软,应该放弃“捆绑专有硬件和专有软件”的策略,只有这样在智能手机市场上才会有成功的机遇。
但随后,苹果iPhone的迅速发展让微软如鲠在喉,让微软对它不得不重视起来。
2009年初,微软修改了公司的手机费补贴政策,只对那些使用Windows Phone软件手机的员工提供补贴。一名微软高管曾当众将他的个人iPhone投入了工业用搅拌器,销毁了它。
这年秋天,在微软的公司会议上,一名员工不慎在鲍尔默面前露出了自己的iPhone。鲍尔默走过去取走这个员工的iPhone,开始大加嘲讽,甚至还假装要把iPhone扔在地上,然后做出用脚踩的样子。
美国科技博客作者托德·比肖普就此事点评,正是微软在智能手机项目上进展缓慢,才导致手下员工使用iPhone。他说:“鲍尔默或许可以在未来做得更好,给员工合理的理由选择Windows手机,而不用选择竞争对手的产品。”
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仍有10%的微软员工使用iPhone,但是他们都用丑陋的盒子,把iPhone裹起来,就像是用报纸包住漫画书那样。
“我每年可能会有一次机会和鲍尔默见面。”一名使用iPhone的微软员工表示,“在那个时候,无论谁打来电话,我都不会接。”
微软手机挫折连连
2010年4月12日,微软召开新品发布会,展示了其名为Kin的自有品牌手机。
发布会结束不久,《市场观察》杂志对微软这款智能手机大肆抨击,称它抄袭了摩托罗拉的一款机型,而且它不是一款打电话的手机,没有太多价值,“微软努力使自己显得内行,主要瞄准青少年,它宣称这是一款‘社交手机’,为那些想操纵社交生活的人打造。”
文章还称:“手机的造型笨重,拥有一个滑盖键盘,便于输入,看上去真的不鼓励大家打电话,这可能正是要点之一。众所周知,许多青少年喜欢文本和短信,在Facebook上而不是打电话。想像一下,你拿着这个圆乎乎的笨家伙放在耳边?你可以想像,谁还有欲望打个电话——打电话太悲剧了。”这家媒体嘲讽这款手机应该改名叫可笑的“蠢东西”。
结合起微软Kin手机研发历史和推出后的际遇,还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2008年2月,微软宣布收购移动软件和服务提供商——Danger公司。微软打算通过收购这家公司,从其在手机消费领域近十年的专业经验中获益。借重Danger公司在手机领域的研发实力,微软代号为“Project Pink”(也就是后来的Kin)的手机项目开始全面启动,该项计划的负责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微软Xbox 360缔造者J·阿拉德。
这个项目起初从微软高级副总裁安迪·李斯领导的手机操作系统Windows Phone团队脱离出来,独立运作。这样微软就有了两个手机项目研发团队。有媒体报道,李斯不喜欢独立于Windows Phone之外的这个项目,甚至对之产生了妒忌之情。经过一番“运作”之后,Project Pink项目又被归并到他麾下管理。
那么,作为两个有交叉、有冲突项目的主管势必面临取舍,李斯显然采取了忽视Kin的态度,该项目被严重搁置 。但有个问题,微软与电信运营商威瑞森签有合约,需要在最后期限内完成开发Kin手机研发,微软面临的形势真可谓“山腰里遇雨——上下为难。”
李斯最后决定完成该计划以敷衍威瑞森,他完全颠覆了J·阿拉德原先的设计蓝图,打造了一款适合其Windows Phone规划的智能手机。但吊诡的是,由于发货期限临近,这款手机使用的操作系统几乎和日后发布的Windows Phone 7 不搭界。而且为了尽快把手机开发出来,以完成合约,并藉此尽早摆脱这个项目,包括应用程序下载这样的重要功能都没有包含在手机当中。
英国作家约翰·克莱斯曾说过,“如果你要跨越沟壑,在起跳的那一时刻想其他办法可不是好时机。”
市场分析师肯 杜兰尼表示:“Kin手机的销售情况并不乐观,所以对微软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该业务,而不是继续饱受煎熬。”
7月初,微软宣布将终止Kin手机的相关工作,把精力都投入到Windows Phone 7操作系统当中。有美国媒体算了这样一笔账。微软收购Danger花了5亿美元,而其结晶——Kin手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据称仅售出了约8000部。照此计算,微软为每一部Kin花费高达6.25万美元,堪比纯金手机了。这款手机上市不到两个月即下架,真是“开了花的竹子——短命得很”。
一名微软员工随后给一家博客网站发了一封电子邮件,称:“从一开始就没有人认为这是一款伟大的产品,微软在移动领域的声誉进一步受损。”
曾在微软担任过16年营销经理的艾德 麦卡希尔表示:“你看着Windows Phone时会忍不住去想,微软为什么会浪费Windows CE设备的大好优势?当时他们领先数年,但完全搞糟了。因为官僚主义他们完全搞砸了。”
图注:盖茨多年以前在采用微软操作系统的手机厂商的产品发布会现场
接着本文开头的一幕往后再数4年,就到了苹果iPhone 6发布的时点,虽然苹果的这款新品市场毁誉皆有,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苹果的所有对手,包括微软,都看不出有可能颠覆iPhone的任何迹象,微软抬棺游行的故事随风飘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