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马云和阿里巴巴

责任编辑:王李通

2014-09-29 08:51:45

摘自:天津日报

从最早的海博翻译社到如今全球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马云用了22年。阿里巴巴官方首次以出版的方式,面对公众开放马云创业中重大时刻的关键决策过程,并对所有商业行为做出了结论式的回答,毫无回避地评述马云所有的创业细节与重大决策,包括错误的

从最早的海博翻译社到如今全球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马云用了22年。阿里巴巴官方首次以出版的方式,面对公众开放马云创业中重大时刻的关键决策过程,并对所有商业行为做出了结论式的回答,毫无回避地评述马云所有的创业细节与重大决策,包括错误的。

马云创立淘宝的内幕:“淘”来的“宝”

我们今天看到阿里巴巴集团的大部分业务,以及另一家公司小微金服都可以说是从淘宝丛林中生长出来的。

2003年4月14日(有文章说是4月7日,需要再考证),马云开始组建团队来筹备C2C项目。当时这个项目是秘密进行的。他们找来公司的一些员工,告诉他们有一项秘密工作需要他们去完成,这个任务很困难,时间会很漫长,也许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公司不能跟他们承诺任何东西,但是能保证福利待遇一定不会比现在低,并表示这个项目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马云通过这种方式组建了C2C项目的核心团队。于是,这家秘密团队重新搬回当初阿里巴巴的创业基地“湖畔花园”。

这个秘密建设的C2C网站,就是淘宝网。“淘宝”这个名字是阿里巴巴一位同事提出来的。它的口号是“淘!我喜欢!”。

淘宝的诞生一波三折。因为它刚好赶上了非典疫情。在淘宝团队组建半个月后,阿里巴巴的一位员工在非典期间到广州交易会出差,回来后被带走隔离。公司500人也都各自回家自行隔离。为了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营,阿里巴巴的技术部门迅速建立起了网上的互通工程,让员工在家中工作。在全体员工隔离的这段时间,客户没有感到任何异常。

后来马云回顾,从某种程度上讲,非典是件好事,凝聚了公司上下全体员工的心。

创业者也许很少注意此次淘宝项目运作的方式,其实这个方式间接地决定了项目顺利与否。

第一,秘密进行。这个秘密让对手放松了警惕,让自己的项目有回旋的时间。

第二,在1999年创业的故地湖畔花园开始。一是公寓型的房子很适合创业,二是团队近距离工作,还有就是吃住很方便。虽然今天很多创业公司开始也是租一个类似这样的公寓进行创业,但湖畔花园对于阿里巴巴的历史意义,是一种创业精神的发源地,一种艰苦创业的象征。马云把这支团队放在那里让团队本身感到了使命的不同凡响。

第三,组建这个项目时做了充分的动员工作。

从上述这些特点看得出来,这是一个经过精心布置的商业任务,这为后来淘宝的艰苦作战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这支团队没有辜负期望,一个月后淘宝网就上线了。

蚂蚁绊倒大象,看阿里巴巴如何大胜eBay

商场如战场不只是在口头上,军事智慧的恰当运用,是商战中常常需要借用的智慧。

2001年当时的eBay已是全球首屈一指的C2C公司。易趣当时已是中国电子商务C2C领域的老大。2002年3月,eBay收购了易趣33%的股份。2003年5月,马云开始筹建自己的C2C交易平台—淘宝。

若要以实力而论,刚成立的淘宝与在互联网商用的第一年1995年就成立的eBay比起来真是蚂蚁与大象的级差。论资金、论实力、论团队人数都让人不敢想象这场战争阿里巴巴会取胜。但是2006年,阿里巴巴大胜eBay。马云在此次战役中做了三个最要命的动作。

第一,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农村”这两个字重新定义,农村不是指真正的农村,而是指当时小网站的站长联盟,它们相对于大网站来说就像农村相对于城市。因为当时流量大的网站被eBay全部买断,并且有排他性条款,也就是不让淘宝有任何露出的机会。此时这些小网站的站长联盟的广告和流量带来了淘宝的正向循环。

第二,融资。2003年的7月,阿里巴巴进行了第四轮融资。投资人孙正义说服马云接受了8200万美元的融资,这是当时中国互联网所接受的单笔最大金额的融资。使阿里巴巴在打这场仗时,口袋里有资金的保障。

第三,让对手去做市场教育,我方享受教育成果。2014年10月,eBay增加投资1亿美元,而此时的马云却减少三分之二的市场预算,冻结了头7个月的市场费用,埋头做产品。对手多花钱把市场教育成熟,开发完了市场,淘宝和产品体验也上了台阶。

从这三个动作中,我们看到了马云带有军事将领色彩的商业智慧。

马云令淘宝网犹如一匹黑马,在电子商务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2006年,马云宣布,与eBay的大战结束。淘宝网已占据中国C2C70%的市场份额。2006年12月20日,eBay宣布与TOM组建合资公司。新公司中TOM占51%的股份,并主导运营。这也意味着eBay正式放弃了中国的C2C市场。

指挥完这场战争的马云,其勇气与胆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掘。此后,马云作为一个有勇有谋的商业领袖渐渐跃入大众的视野。

阿里巴巴上市过程中遭遇的挑衅

阿里巴巴集团上市进程的每一步都备受关注:同香港证券交易所就合伙人制度的隔空辩论、宣布到美国上市之后关于它选择美国上市的利弊分析、提交招股书之后对它的研究、缄默期期间媒体对它的各种深挖。成为媒体关注焦点的包括阿里巴巴的27个合伙人、马云是否会成为首富、阿里巴巴的收购战略、马云的私人飞机、上市可能会造就8000个千万富翁……

一些媒体的报道甚至迫使阿里巴巴打破缄默期的静默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其中一篇报道是《纽约时报》关于阿里巴巴投资者的文章。这篇名为《阿里巴巴上市背后的“红二代”赢家》的报道,指向的是阿里巴巴的三个投资机构股东—博裕资本、中信资本和国开金融。阿里巴巴被迫通过微博回复说,这些信息在2012年9月融资时都已公布过,而且三家机构的投资价格同其他投资人都是相同的:“我们曾多次表述我们对这个时代的感恩与敬畏。我们在此也再度申明公司的立场:我们唯一的背景只有市场。对于外界强加于公司的各种‘背景’,我们以前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需要!”

这一切都让人想起2004年8月19日谷歌上市之前的情景。

谷歌的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说:“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之前的4个月里,我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最糟糕的新闻报道。”

谷歌遭遇的指责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1.违反缄默期不得发布信息的规定。原因是,在启动上市之前的几个月,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接受了《花花公子》杂志的采访。最后,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同意:“为确保对其股票感兴趣的每个人都能获得同样的信息,将《花花公子》的采访纳入招股说明书送给潜在的投资者。”

2.提交的招股说明书披露的信息不够充分。理查德·勃兰特说:“他们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财务报告中包含有题为‘不作恶’和‘让世界更美好’的章节,这让他们看起来比较业余。”

3.谷歌不是一个好的投资项目。谷歌的收入来源依靠单一的广告,而雅虎的收入来源要广泛得多。

4.谷歌的两级股票体制属于不良的公司治理。它可能会使公司管理层漠视甚至侵害股东和投资者的利益。虽然在招股说明书中谷歌解释了他们这么做,是想要“保护谷歌的创新能力,并保持其最独特性质的公司架构”。

当然,到今天没有人会再重复这些批评。今天谷歌已经是一家市值逼近4000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也被公认为最伟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阿里巴巴的上市遭遇了类似的指责:从信息披露、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到公司治理。我们通过各种报道见识了这一点。

接下来,它需要用自己的表现来证明这个判断:它同样会是最为伟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