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政要的阿里巴巴共识 全球化贸易破壁进行中

责任编辑:王李通

2014-11-09 09:28:12

摘自:新浪财经

一个简单的时间表是,2013年11月,新西兰经济发展部长Steven Joyce与阿里巴巴CEO陆兆禧见面,商谈如何通过电子商务将新西兰商品打入中国市场。2014年10月,并未在中国开启一家店铺的全美第二大零售商Costco,直接进驻天猫国际,受到中国消费者热捧,三天就卖出三吨坚果

已经在全球资本上证明了自己的阿里巴巴集团正在成为新一轮政经热点。自去年启动IPO至今年成功在美国上市,越来越多的外国政界人士也将其关注的重点放在了这个位于杭州的全球最大电子商务平台上。

2014年11月8日下午,美国国务卿会及团队会见阿里巴巴CEO陆兆禧等中国企业家,并对阿里巴巴致力帮助中小企业的理念及模式所吸引。双方共同探讨如何利用阿里巴巴模式帮助美国中小企业及美国农业产品直接面对中国消费者。

而新华社消息,11月7日下午,加拿大总理哈珀携带一个庞大的商贸代表团抵达位于杭州。在阿里巴巴集团总部,哈珀和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进行了数小时的对话,双方一致认为,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这种技术形态,可以实现帮助中国和加拿大的中小企业实现平台化对接,从而更好的参与全球贸易,实现无缝化贸易分工,从而为各自所在的经济体创造持续而长久的繁荣,并为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提供可能性的解决方案,“阿里巴巴平台是最合适的载体之一”。

哈珀总理仅仅是阿里巴巴在近期云集的重量级嘉宾之一。从2013年以来,各国政要频繁与阿里巴巴集团展开接触,其中包括英国首相卡梅伦、韩国总统朴槿惠,以及意大利总理伦齐和法国外长等。

就见诸报端的相关报道而言,双方讨论的焦点都是集中在如何通过阿里巴巴这个前所未有的全球化平台,实现贸易对接的问题,而双方达成的共识也比较一致,那就是在现行多变的经济形势中,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通过电子商务这种业务形态,有望在互联网世界中创造一个“无国界经济体”----利用充分的数据定制,从而有的放矢的配置资源,使全球贸易在一个全新的通道中运行。

这种趋势事实上从2013年就已经开始。彼年,时任美国驻华大使的骆家辉开创新的和天猫展开合作,利用天猫这个平台销售来自美国的樱桃。最终的数据震惊了美国农商界----在此前,从来没有人可以想象,在短短数天之内,来自美国的新鲜樱桃漂洋过海进入中国的普通消费者家中。

而这一切,只不过源自于阿里巴巴平台的销售模式和辐射深度。简单的业务逻辑是,当供应方拥有足够的商品时,它需要准确的寻找到自己的卖家,也就是消费者---而这在此前是一个漫无目的的过程,你无法掌握需求至每一个最基础的消费者---但在阿里巴巴平台上,这只是一种销售形态的创新。

他们通过预售来实现消费和供应的深度对接。通常而言,当某种商品有销售的需求时,阿里巴巴将会在其平台展开推广,从而吸引到消费者,并为这些商品预先付出定金。当收到定金后,商家按照具体的需求进行生产,并展开有规划性的配送。在中国,这种形态被称为预售订制模式;而在学术界,这种形式被形容为C2B。

一颗来自美国的樱桃最终推动了全球化的贸易连接。这看似是一个相互试探后达成最佳效果的商业案例。但事实并非如此,正是因为这种尝试的成功,来自敏感的海外政界人士,开始达成一个“阿里巴巴共识”---那就是,如何通过新技术手段将庞大而且增长缓慢的海外生产市场和正在飞速成长的中国消费经济相对接,从而在网上再造一个区别于传统贸易形态的虚拟经济体,将双方的资源匹配,并发挥最大效能。

这区别于过去30年间的所有贸易形态,因为在此之前,所谓的跨境和全球化贸易一直是大企业的专属,他们拥有资源和资金,并具备超强的掌控能力----而现在和未来,依赖于阿里平台展开全球贸易的是商业元素中最基础的个体---中小企业,我们通常所说,这才是商业的大多数,也是社会的底层力量。

没有人比政治家能更深刻的体会到上述转变的内涵。因而发生在阿里巴巴身上的外国政要热也就可以理解了。

一个简单的时间表是,2013年11月,新西兰经济发展部长Steven Joyce与阿里巴巴CEO陆兆禧见面,商谈如何通过电子商务将新西兰商品打入中国市场。

2013年12月3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在上海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会面。随后包括巴宝莉等一批英国品牌通过天猫平台直接面对中国广大消费者。

2014年3月,马云出访美国、意大利、法国三国6个城市。意大利总理,法国外长纷纷与马云会面,探索将本国商品如果通过阿里巴巴能快速抵达中国消费者。

2014年8月。马云在韩国会见韩国总统朴槿惠。2014年11月7日,加拿大总理到访阿里巴巴。

而这还仅仅只是一个开端。因为阿里巴巴希望实现的,并非是贸易的单向流动,而是双向乃至多向流动---简单来说,很多外国企业认为中国是其商品的深具潜力的销售市场,而他们很少意识到,来自中国的商品也同样可以通过阿里巴巴这个平台销售到国外市场,甚至通过中国这个平台,两个外国市场也可以实现对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贸易。

阿里巴巴已经开始着手尝试,他们也确实收获了成效。今年以来,阿里巴巴加速推进全球化业务,效果已经开始显现,成为业绩的新增长点。

以阿里巴巴旗下速卖通(AliExpress)平台为主国际零售业务,在2014年第三季度贡献的收入达到4.19亿元,较2013年同期增长一倍。增长主要来自于速卖通交易额的大幅增加。

成立于2010年4月的速卖通,已经覆盖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目前,速卖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跨境在线交易平台,是俄罗斯最大的购物网站,在巴西也是名列前茅。过去一年,在西班牙的成交额增长了3倍,规模超越eBay。2013年,速卖通买家APP的下载量获得10倍的增长,来自移动端的消费者数量,增长3倍。截至2014年6月30日之前的12个月,速卖通的交易额超过45亿美元。

此外,国际批发业务(B2B)在2014年第三季度的收入也达到11.98亿元,同比增长24%。

而即将到来的双十一,也被阿里巴巴定位启动全球化双十一的元年。而针对更广泛的销售市场来说,天猫及天猫国际则是国内用户直接购买海外原产地商品的首选。数千海外品牌在天猫开启官方旗舰店,直接服务中国消费者,并取得巨大成功。

2014年10月,并未在中国开启一家店铺的全美第二大零售商Costco,直接进驻天猫国际,受到中国消费者热捧,三天就卖出三吨坚果。

这只是最简单的例子。为了有效的整合资源,阿里巴巴本身就已经在进行大量的基础环节建设。2014年5月,阿里巴巴集团投资约2.49亿美元,入股新加坡邮政。5月,阿里集团与澳洲邮政达成战略合作。7月,与巴西邮政达成战略合作。

可以想见,在美国IPO取得成功的阿里巴巴,全球化步伐会越来越快。而各国政要的频繁造访,恰恰正是因为全球化贸易和网上经济体已经成为当下最大的共识。而这,正是阿里巴巴所矢志达成的目标。

正如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所说,“如果说google是在拓展技术的边界,我们就是在用技术拓展商业的边界”。现在,破壁在即。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