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前东莞拟投入200亿元推动实施10大重点工程

责任编辑:editor004

2014-11-12 11:12:03

摘自:东莞阳光网

从2010年开始,东莞就通过政务云、交通云、健康云等云平台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紧接着10月底,东莞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东莞市云计算发展的实施意见》,东莞将通过示范应用带动、龙头企业培育、软硬件与服务相融合,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

从2010年开始,东莞就通过政务云、交通云、健康云等云平台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东莞市政府在智慧城市的大手笔投入上,在国内也很罕见,如在今年初的一次政府部门会议上就提出,从今年起,到2017年,东莞计划投入200亿元重点推动实施“智慧政务”等“智慧东莞”10大重点工程,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8月,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交通部等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本指导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有序推进。

紧接着10月底,东莞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东莞市云计算发展的实施意见》,东莞将通过示范应用带动、龙头企业培育、软硬件与服务相融合,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到2017年,实现云计算应用产业及相关产业产值超千亿元的目标。

来自于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对智慧城市的利好,在东莞业界引起热议。业内专家表示,东莞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全国起步算是最早的一批,但是在四五年的发展时间里,智慧城市的惠及面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广泛,像全国其他城市一样,东莞的智慧城市建设也经历了一轮热潮——凄冷——新一轮热潮的阶段。业内专家认为,东莞智慧城市建设目前急需冷思考,在移动互联飞速发展时期紧跟形势,找准商业模式,让智慧城市真正惠及全城。

云计算产业再掀智慧城市热潮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众所周知,建设智慧城市,对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暴露出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等问题,一些地方出现思路不清、盲目建设的苗头,亟待加强引导。

《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在国家级智慧城市利好的氛围下,《关于加快推进东莞市云计算发展的实施意见》也得以出炉,《方案》提到,到2017年,东莞要培育10家左右具备自主研发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云计算龙头企业,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云计算中小企业。

云计算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推动力,智慧城市需要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架构,建设数据中心。此前,广东省也正式印发了《广东省云计算发展规划(2014年—2020年)》,在省云计算产业的发展版图中,东莞拥有重要的战略定位。全省其他城市也正在抓住机遇,加快布局云计算产业。如何与其他地区实现错位发展,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也是摆在东莞面前的命题。

东莞在云计算平台建设方面,目前来看已经处于全国比较领先的水平,特别是中科院云计算中心成立后,东莞的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快速发展。从《方案》中可以看出,东莞市政府释放出的一个明显信号是,接下来要加快云计算平台的建设,会毫不吝啬地扎扎实实将平台建好,这对东莞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利好。

在云计算应用方面,在云计算平台搭建好后,实现云计算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方案》提出,云计算示范应用覆盖电子政务、交通物流、医疗健康、文化教育、企业服务等领域。初步建立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系统,全面建立基于云计算的金融、电信、能源等业务系统,50%以上的中小企业和70%以上的个人互联网用户使用公共云计算服务。

相关专家分析,《方案》出台后,东莞的云计算技术会加快推广应用步伐,而且从《方案》中可以看出,未来,东莞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范围会更加深广,涉足政务管理和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这将实现城市的现代化管理,加快推动东莞的“智慧城市”建设。

《方案》提出,到2017年,全市50%以上的中小企业要使用公共云计算服务。目前,云计算中心已经服务企业上千家,未来几年,云计算技术还将更加深入地渗透进传统产业中,加速云计算的产业化应用。从该条方案细节可以看出,东莞云计算推广应用,将最大市场锁定在传统产业。

业内专家认为,《方案》出台后,东莞市在云计算产业顶层设计上,借助龙头企业打造平台,建设成全省的云计算企业及云计算数据中心,实现规模化运营服务,打造成全国的云计算技术创新高地。

至此,东莞智慧城市的建设,云计算继2012年列入省市共建基地名单后再次迎来新一轮热潮。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