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科曙光”)推出全新一代云计算操作系统——Cloudview1.8。业内人士表示,该系统是符合国家云计算最高标准的领军型产品,其面世标志着我国云计算领域的全自主可控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据悉,中科曙光近期正参与并协助制定国家云计算最高标准,此次发布的产品直指云计算领域的全自主可控。
云计算的挑战和风险正逐渐被重视,包括云安全和隐私保护、性能不可预测性,以及对于特定企业而言,云计算应用的最终投资回报是否合理等等。就这些问题,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近日采访到了中科曙光高级副总裁聂华,听一听云计算企业“领头羊”对于上述问题的看法。
从封闭式安全到数据高度共享交互的云安全
中国经济导报:对于云安全,您是如何看待的?
聂华:传统意义上的安全,主要是通过封闭来获取安全。如使用银行的保险柜保管财物。这表现在信息使用上,就变成了传统的电子信息中心采取信息隔离的方式保护安全。但是这种隔离的同时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阻碍数据的流通。这与当今社会信息共享的潮流无疑是相悖的。
再拿银行的例子来说,为什么以前很多富人愿意将贵重财物放到银行的保管柜而不是锁在自家的保险柜中呢?这主要有银行的品牌效应、银行的资金实力,以及银行的存放保管标准。
传统情况下,政府建立的数据中心往往是通过购买一些安全设备,设定一些防火墙规则来保障安全。但是云计算时代下的数据安全应该是在对抗中形成的。如果一个第三方企业在技术上具有可信性和保障性,那么将数据交给第三方的安全有可能远高于用户自己进行安全防备。
云计算产业发展应避免“招商引资”模式
中国经济导报:您认为当前企业在开展云计算方面在政策方面遇到哪些困难?
聂华:在做政务云过程中,把云计算服务这块纳入政府采购的范畴内,但往往采用互联网采购的模式,这就意味着,政府往往希望通过低廉的价格或者不付费来完成这部分工作。但这就极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目前来看,部分政府即便具有对数据服务付费的意识,但是目前对于如何付费这块,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这在很多企业和政府的合作中,也造成了很多障碍。
中国经济导报:请问在云计算领域,目前企业在和政府合作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聂华:一个地方如果要发展云计算产业,需要在软件方面建设政务资源中心或大数据平台,在硬件方面建立云计算中心或者云数据中心。
当下智慧城市概念炒得很火,那么,其中一个核心的技术就是城市云。但是在发展城市云的过程中,很多地方县市由于规模范围小,缺乏数据的聚合能力,而到了省的层面,数据又过于庞大复杂,收集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规模上应挑选适合的城市做城市云。
另外,一些地方领导可能会将数据看成极其重要的资源,他们担心这种数据的共享会导致城市本身一些发展问题暴露出来,可能也不愿意将数据交予第三方进行存储和处理。
同时,很多政府在做云计算业务的时候,往往把发展云计算当成一种招商引资的方式来进行。一些领导只是为了所谓的引进投资、建设厂房,拉动GDP的增长,而不是切实从云计算中心对地方政府的政务能力改善、对地方企事业单位的业务水平拉动的角度发展云计算中心,导致很多云计算中心建成后,缺乏实际应用,反倒会形成资源浪费。
中国经济导报:您觉得企业应以什么标准挑选共同发展云计算产业的城市?
聂华:首先,企业要看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将数据资源整合的能力。其次,城市要真正有数据融合的需求,政策制订规划者认识到数据融合可能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收益以及为社会管理带来的便利,同时也愿意拿出资金为数据融合带来相应的保障。这样的政府对企业来说,是很愿意挑选的合作对象。
中国经济导报:当下有一种说法,认为云计算中心中电费支出是大头,也因此电费高低影响了云计算企业布局云计算中心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您如何看待?
聂华:其实对于企业来说,电费一直都不是成本的大头。当一台计算机发挥应用功效的时候,其实电费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在实际运营中,云计算中心中的硬件设备的运行往往处在极低的效率点上,由于业务量和规划相差甚远,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同时,云计算中心的人员管理、场地管理,才是真正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