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潮集团执行总裁、浪潮云董事长兼CEO袁谊生
我国为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去年6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到2020年底,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2020年前实现重点行业超过 100 家企业完成企业内网络改造;……培育一批独立经营的企业级平台以此推动 30 万家以上工业企业上云,培育超过 30 万个工业 APP。
推动工业设备、产品上云,赋能中小企业
袁谊生认为:工业化的目的就是要普及中小企业,提升他们信息化的水平,把好的应用通过工业互联网要能普及到中小企业去。工业互联网平台本身不只是一个数字转型的开发创新平台,还是业务承载的平台,更是一个公共服务的平台。
然而从当前的收效来讲还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袁谊生认为主要的困难集中在工业设备上云和产品上云。他解释道:通常企业上云主要是应用上云和工业设备和产品上云。应用系统上云是指把业务、应用搬到计算机系统上来,业务跑在云上,数据就会产生沉淀,通过用户授权分析利用数据。
工业设备上云和产品上云方面:设备上云就是IOT的接入,已经有企业开始推动,但进展较慢,主要是通信协议、设备种类太多。设备连上、数据收集比较容易,但数据收集上来之后怎么能被大家反复使用是个问题。现在的新型设备都会自带上传数据的功能,但一些老旧设备还需要进行一些改造,需要增加怎样的协议,什么样的传感器,需要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进行特制化的改造。设备改造需要资金的投入,并且改造之后企业也不能马上看到效益。但有些大型企业看到了这是未来技术、生产力发展方向,愿意先投入去做,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讲,由于不能解决眼前的的问题,所以动作上也会相对迟缓。从意识层面来讲,还是有一些企业担心数据安全的问题。随着更多的企业看到设备上云,通过对设备数据的分析了解使用设备的情况,看到能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增强备件库存能力,相信这样会提高企业设备上云的积极性。
发挥全方位优势 推动企业上云
目前提供工业互联网有三类企业,一类是本身就是搞制造业的,比如海尔,三一重工他们开始推出了制造云;第二类就是互联网企业,比如阿里、腾讯;第三类就是浪潮这种做信息化服务的。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海尔、三一重工有自身的局限性,他们做工业互联网面对同业的竞争对手能否真把自己的流程、生产线、IT管理等能力开放出来本身就是个问题。其次就是他不能把IT做成一个产业,在战略上成为企业的关键部分。传统的互联网企业提供公有云的服务,云服务是他的强项,但他缺乏在制造业的经验,不了解工业化场景的改造,同时也不具备IT服务的经验。我们做工业互联网叫平台加生态的模式,把他当做一个产业来做,做成信息化的产业,只有把它做成一个产业了才能发展起来。
而浪潮的优势在于既有信息化技术,又有工业化技术,既有安全技术、又有管理能力。袁谊生表示,工业互联网就是我们企业信息化新阶段的代名词,它本身一个是推动大型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提升。工业互联网本身还要做成服务平台,将大企业或制造业的好的案例、好典型,让中小企业能快速复制不再重头开发,不再重头创新,让他们能拿就用。因此浪潮牵头成立了国内工业PaaS开源协会,希望和更多的厂商,大家在PaaS平台上能利用现有的很多组件,以开源的方式来开发更多的App,开发更多的模型,服务于企业。此外,浪潮已成为108个地市工业互联网服务商、为257个地市企业上云服务和政府一起联合推动企业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