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股份旗下新华三集团在帮助全国500强、甚至全球500强的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正如新华三集团副总裁、企业事业部总经理王燕平所说,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存在一套解决方案、一种方法论能够包打天下的,需要实践的检验,结合真正的业务,通过了解企业的历史、业务特点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建议与辅导,才能帮助企业找到适合的上云方式,加速数字化转型,从而看到效果、取得成绩。

新华三集团副总裁、企业事业部总经理王燕平
思维升级带动技术升级
早期的企业上云的目标是业务可管理、流程的数字化,现在要转变为“数字化的重塑”。王燕平指出,“以前上云就是为了解决信息化的问题,通过采购服务器建立虚拟化,为企业上个OA、ERP、CRM,做的都是具体的项目。而现在数字化已渗透到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中,从设计到流程的再造,这需要企业的一把手的支持,在意愿上有强大的动力,在资金上给予有力支持,在组织结构上不断调整人才结构,提升的不仅是信息部门的能力,还要提升整个组织的数字化素养,因此现代企业在上云过程中不仅是‘一把手’工程,员工也要做好思维的转变。”

同时,企业上云的过程中在技术上也遇到了更大的挑战。随着我国企业对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要求的深入,IT基础设施已不仅解决成本问题,还需要做更多的智能化应用以及支撑创新的业务模式,这就需要更加灵活敏捷的IT架构。在这种背景下,云原生架构对于当今企业而言就显得愈发重要。
云原生是让所有的业务基于云上开发,包括容器、微服务、DevOps这些技术都在云原生里使用。云原生最大的好处就是敏捷、灵活。可快速拉起业务、快速回收资源,这是传统IaaS所不能媲美的。因此企业在原先私有云的基础上逐渐延伸到公有云。混合云成为企业在成本、灵活性,IT架构稳态与敏态中寻找最佳平衡点的IT架构结合新模式。
然而混合云在管理上成为了最大难题,核心问题在于异构云的对接问题。传统混合云方案的特点是通过一套CMP(多云管理平台)管理多种不同厂商的云,然而这种混合云管理并不能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通常情况下还要做大量定制开发。这种开发需要依赖云厂商所开放出的API,而现实情况下这种开放的API功能也十分有限。
为解决“异构混合云”落地难的问题,紫光云融合了新华三多年深厚积累的私有云能力和紫光云公司公有云丰富的云服务能力,提出了“同构混合云”技术方案。同构混合云就是私有云和公有云采用同一个厂商的同一云技术栈来实现,其中私有云部分采用一次性购置和自我运维的方式建设,公有云则是直接购买紫光公有云服务,整个同构混合云的云管理平台部署在私有云内,因此管理平台都是同一技术栈的。紫光云依托紫鸾平台实现了“管理一平台、应用一架构、SDN一张网、安全一策略”,通过架构统一、无界混合、极简运营、一致体验,让混合云顺利落地,支撑企业创新的应用。
看别人的经验走自己的路
新华三集团在帮助客户实现业务创新、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先后服务了超过10000家企业,其中包括了300家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400家以上的中国500强企业、80%以上的央企,其中,央企ICT份额更是超过了60%。

To B的客户需要的是差异化、定制化的服务。只有对客户长期跟踪,为他量身订做才能符合他的业务要求给他提出符合客户发展路径的建议。在《企业云计算解决方案与精品案例》专刊中,新华三全面呈现了在同构混合云、企业私有云、企业公有云、企业云运营、企业云原生五大解决方案上的技术领先实力,分享了中国铝业集团云、中国通用技术云、华润云等典范企业云建设的实践案例,让更多的企业可以通过别人的经验找到可借鉴的实现路径。
“这些案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某大型央企集团上云的建设和部署。”王燕平进一步介绍:“新华三顺应大型央企‘一横两纵’的总体战略,助其建设‘XX科技云’,输出云服务和能力,支撑集团各分子公司完成数字化转型,实现‘空间无边界、异地共协同’的愿景。” 基于“1+3+N”分布式架构,实现了“XX科技云”智能设计、数字孪生等技术在集团内的部署,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域监管,将数字化服务的运营合规、管理透明与BIM、AI等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深度融合,为建筑工程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展示了一条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实践之路。
新华三集团不止是云技术创新的推动者,更是赋能企业云化转型的实践者。未来新华三也将根植云与智慧的融合创新,推动更多企业迈向云端,为企业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