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后果之一,是让诸多“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看过007之类谍战片的人都会记得,神勇的男主角通常都有神奇的小工具,其中必不可少的是神秘的通讯工具。其基本特征是直接通过卫星之类的东西和特工总部保持联系。近日《纽约时报》有关美国研发“影子互联网”以及将其在阿富汗等地投入使用的报道,则意味着今后普通的民众也有可能具备邦德一样的能力,直接越过主权国家管制的信息基础设施,接入国际互联网。
以“手提箱互联网”来说,根据已有的报道,这东西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互联网时代的独立电台:手提箱本身是一个无线路由器,各类配备了加密措施的终端直接与此相连,最终手提箱借助某些独立的接口在阿富汗,是通过美军军事基地的国际出口接入国际互联网。相比此前被人们熟知的互联网,“影子互联网”引入加密和点对点的通讯技术,使得这些终端之间能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直接进行联络,在一国网络空间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且具备自组织能力的“局域网”,同时这个局域网又是具备某个独立的国际出口的。从技术上说,这个出口的最大特点是不处于主权国家比如阿富汗的管制之下,而是由其他国家或者组织所掌握的。依据华盛顿的理解,这能够实现美国互联网自由战略中的核心目标:确保各国民众不受阻碍地、持续稳定地接入国际互联网。
当然,从希拉里国务卿第二次互联网自由演说来看,这种加密的“影子互联网”也不是真的能够绕开所有的监控,毕竟真是那样的话,相信基地组织这类恐怖主义组织,维基揭秘这种爆料机构,跨国贩毒组织这种有组织犯罪机构,一定会很乐于得到这样一套进行“安全通讯”的系统。因此,至少作为独立接口提供者的一方应该具备某种监控信息内容的能力,以防止“影子互联网”落入“错误的手中”,从而损害美国或者国际社会的利益。
这种“影子互联网”可能对互联网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不过,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至少在2009年到2010年间,“影子互联网”还是一个贬义的概念。大体在2009年3月和2010年4月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蒙克中心下属的信息战监控项目,就所谓“中国黑客构建影子网络入侵计算机”提出了“警报”,这一“警报”发端于达兰萨拉所谓达赖“流亡政府”的计算机遭遇幽灵网络病毒的攻击。这种攻击被认为是由得到了中国政府资助的黑客所实施的。当时的判定是“影子互联网”构成了一种威胁。所以当我看到《纽约时报》大张旗鼓的报道,称美国国务院已经并将继续投入资金发展美国的“影子互联网”,并将其用于阿富汗乃至朝鲜的时候,不得不感叹:同样是影子互联网,居然可以享受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世界真是变化得太快了。
未来美国政府需要解释的问题是,如何说服其他国家接受美国在全球信息空间问题上享受的例外待遇,也就是美国可以做的事情,别的国家不可以做。这可以看作美国例外论在信息空间的演化。但存在未必就是合理的,尽管美国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力量,制造既成事实,反正在现行国际体系下,也没有什么主权国家之上的中央权威来进行裁决。但最终支付代价的,可能是国际信息空间本身:
迫于无奈的弱势国家在面对“影子互联网”威胁的时候,只能采取非对称手段,以基于主权的制度和法律手段,应对技术工具的威胁,最严重的后果,也无非就是将全球信息空间切割成由主权和技术边界分割的诸多互联网。冷战时期,VOA之类的跨境短波广播,导致了被广播对象实施针对特定电磁频谱的阻塞与干扰;大规模向活动分子投放互联网手提箱,可能导致相类似的结果,并最终让本应该消逝的冷战在全球信息空间重现。
相信这也不应该是华盛顿的初衷,毕竟在一个看上还比较平的地球,大家都需要一个比较畅通的全球信息空间,才能过上点好日子,不是么?如果将资助开发影子互联网的资源和动力,转化为探讨在平等基础上,有效治理全球信息空间的负面信息,消除不必要的戒心、警惕和不信任,最终让全球信息空间的行为规则、传播信息的内容以及整体氛围都得到改善,才是真正的上善之举。任何一个国家,似乎都承担着不容推卸的责任,约束采取那些短期内看着不错,但长期来看存在严重消极反应的举措,走出单方面行动的恶性循环和“刺激-反应”式的逻辑,这才应该成为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标。“影子互联网”什么的东西,还是早点消失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