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D1Net(全球IP通信联盟旗下媒体)8月25日(上海)“对新兴的棘手事物要充满着求知欲,哪怕它是个魔鬼”。所以,当新事物到来时,无论事情多么的糟糕,首先要试着去了解它,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例如IPV6,就是很新奇的一个。
其实,IPV6与IPV4有相同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直接使用现有的知识。但它们也有根本性的差异,若要了解它的微妙之处,还需要时间和操作经验。
如果在IPv4网络上搭建IPv6网络模型的话,这项工作就没有了意义,但如果还使用旧的拓扑结构,会阻碍我们的创新能力。
对这个“魔鬼”无从下手的根本原因是,你还不知道它们其中的差异,供应商、员工、服务提供商亦如此。即使知道了差异在哪里,也不知道这些差异在运作中发挥的作用。对这些问题无知意味着不能管理风险,同样,也无法把握IPV6这个机会。
事实上,IPv6提供比IPV4多得多的IP地址,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它的确已改变了IPV4的游戏规则。 由于IPv4的IP地址近乎枯竭,地址规划总是以“有多少主机?”为出发点,寥寥可用的主机地址,严重制约了互联网的发展。而在IPV6中,局域网利用子网工作,解决了网络地址资源数量有限的问题。这就提供了无比开放的空间,美好的设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需付出真正的努力。
IPv6的另一新的特点是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SLAAC)。当IPv6路由器存在时,IPv6接口会完全自动的给自己配置一个可全局路由的IPv6地址。它由路由器和本地掌握的信息提供的前缀来建立新的地址---默认情况下,是接口的硬件标识符。
这意味着,硬件接口标识符(通常为MAC地址),可以被任何主机识别并接收数据包。只要不改变硬件,即使你进行了网络迁移,地址的最后部分将保持不变。
还有一个游戏规则被改变,即不再需要NAT(网络地址转换)。NAT虽能解决IP地址数量紧缺的问题,但也越来越捉襟见肘,随着IPV6的出现,这在历史上都翻篇。虽然NAT在状态数据包校验中不再起辅助作用,但可以有独立的NAT - 同样全球寻址能力不再作为全球可达性!终端到终端无处不在的透明度存在什么样的风险和机遇呢?
由于IPV6的组发地址定义方式,带来的安全问题是值得商榷的。我自己的看法是,攻击者有很小的显着优势攻击主机网络硬件信息。然而,从隐私点的另一个角度来看,自动配置地址一种cookie排序。无论走到哪里,它允许一个特定的主机进行跟踪,其他都不能对其访问。
IPv6允许使用“隐私地址”避免这类情况。有了隐私处理,主机通过使用一个随机序列位来建立自己的地址,而不是一个硬件标识符。随机序列每隔一段时间改变一次,使得主机很难被跟踪。
自动配置不会牵扯到任何政策,也没有任何记录。对于这些和其他原因(包括隐私担忧),DHCP无论是作为辅助,还是作为替代的SLAAC,可能会被保存在大多数企业。
IPV4地址稀缺的问题已出现多年,我们部署展IPV6的同时,必须保存好IPV4地址资源。当做到知己知彼后,“魔鬼”也并不可怕。而SLAAC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是IPv6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考虑部署IPv6时,需要思考更多新的东西。(By FLO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