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已经落幕了,经过了几年的连续召开,信息通信展览会似乎成为了鸡肋,办与不办之间充满了矛盾和尴尬,这从今年举办的效果略见一斑。如果用一句俗语来形容信息通信展览会,只能用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比较贴切了。
今年的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主题下,聚焦下一代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高性能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各个参展商也紧紧围绕这个主题,集中展现自己的研发和应用成果。与此同时,面对近年来信息科技与消费电子产品的融合趋势日益明显,本届信息通信展览会还拓展了消费电子类展示内容,全面展现了产业链的发展动向。就是这样一个主题明确,准备充分,各家电信运营商、增值服务提供商、互联网服务和内容提供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网络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终端产品制造商、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软件开发商、通信配套产品提供商与科研、设计、施工、咨询机构及媒体等积极参与的盛会,还是遇到了一个绕不过去的瓶颈,展览会的影响力江河日下,越来越门可罗雀,基本上成为参会者自娱自乐的摆摊游戏。
与各家参会者投入的巨大精力和物力相比,参与者的收益明显低于预期。本届展会的主打“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说相当比例的内容仍然在前两年提出的众多技术概念上原地踏步,在实际应用上也鲜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仅有的几个看点也没有在未来可行性上提供令人信服的运营数据,一些成果的展示也是基于提倡了几年来的技术整合,行业热点的解决方案还是停留在可望不可即的状态。从实际效果看,信息通信展览会的走向已经到了一个岔口。
碍于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举办这样的信息通信展览会自然有积极的意义。但仅仅为了展示的意义而展示就显得好大喜功,华而不实。既然类似的信息通信展览会必不可少,还是应该尊重现实,改革展览会势在必行。从举办时间上看,一年办一次难免有应接不暇,内容更新多有重复,可考虑两年举办一次。在举办地点上,也应该跳出在一个地点连续举办的固化地点,可在国内其它城市举办。在举办形式上,更应该打破千遍一律的展会方法,跳出实体展览的怪圈,利用新技术,在网络上做一届展览会也未尝不可。
究其展览会日趋没落,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当下获得信息通信技术的渠道开放性和透明性,公众和众多内容,技术,设备,软件等需求者,已经通过其他路径各取所需,而运营商高度的集采也加剧了各家设备商和终端商统一集中供应的模式。特别是观众的日益稀少,更是因为互联网大潮下,各种信息内容的提前普及,使得展览会的吸引力下降也是必然。
大陆目前的互联网网民已经突破了5亿,并且正在继续快速增加,这样庞大的基数,对于信息内容的需求自然有海量的渴望。面对社会信息化趋势的方兴未艾,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更加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其中不乏有市场前景的代表应用,但更多的是昙花一现,禁不起实际应用的考验。9亿的移动手机用户,将是推动通信行业滚滚向前的坚实动力,信息通信展览会在目前的形势下,既然还要继续举办下去,不改变现在举办的方法和方式,到最后肯定树倒猢狲散。参与者还是有选择的权利,既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收益,赔本赚吆喝的买卖也不会一直持续。
而通过日趋没落的信息通信展,更应该看到电信运营商逐渐被社会边缘化的窘境。电信运营商现在不仅是如何做好管道,或者是所谓的智能管道的问题,而是如何避免被新的信息沟通方式所替代,甚至被蚕食的危险。如果现在说电信运营商在走向没落,也许为时尚早,但面对信息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更加用户化的商业模式的颠覆,电信运营商如果转型不成功,何去何从还是未知的事情。
一叶知秋,信息通信展览会的没落,已经成为行业兴衰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