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统一部署,江门市今年底前将完成60家食品安全示范学校食堂。在创建示范学校食堂的过程中,将推进“阳光厨房”建设,实施“视频监控”,推进食堂管理“透明化”。市民对于学校自营的饭堂比较放心,由于没有中间环节利益分成比较“货真价实”。对外承包的食堂有学校和承包商两层利益“分割”,担心为实现利润最大化,降低成本,存在食品安全“猫腻行为”(详见6月24日《南方日报·江门观察)。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而非赚钱场所,学校食堂本来就应该坚持“公益性”、“非营利性”原则。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校食堂变成谁都想咬一口的“唐僧肉”,觉得自主经营赚的钱少不过瘾,就对外发包,承包费一年比一年高。从已查处的一些案例来看,承包者为了获得经营权,每年都要私下送数万甚至几十万元给校长等一干管理者。承包费则成为学校小金库的一个项目,也是学校腐败的一个重要根源。
当学校食堂成为赚钱和搞腐败的一个平台后,承包者只有千方百计的从学生身上挖取更多的利润,才能达到各方都赚钱的目的。于是以次充好、短斤缺两的饭菜大行其道,一些学生永远吃不饱就不奇怪了。近日有报道称荷塘一家病死猪肉黑作坊的猪肉最终流向集体饭堂和学校饭堂,只不过是经营者不够小心偶尔露“峥嵘”罢了。至于有没有营养、学生能不能咽下、卫不卫生,管理者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笔者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所有学校食堂都不是对外承包的,那个时候政府没有给人给钱,一样搞得很好。道理很简单:因为那个时候学校食堂不是以赚钱为目的,学生交的伙食费交多少就做多少饭菜,很少有克扣的现象出现。现在根据市场物价的波动,只要不是当生意来做,适当提高伙食费标准,学生和家长也是可以接受的。
笔者认为,无论是学校建立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还是成立由学生、家长、老师膳食委员会,设置视频监控,都要紧盯两个环节不放:一是确保采购上不以次充好、短斤缺两,防止采购人员串通虚报大数,从中牟利;二是确保做出来的饭菜不但干净还要有一定的营养,以基本上能保证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学生吃得饱。食堂每天采购什么品种、价钱和数量质量等,都要公开透明,并建立相应的奖罚机制,才能监管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