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D1Net》12月4日讯
通信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已经不是新鲜事。而自动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却罕有耳闻。事实上,早在2002年,自动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已初见端倪,随着国家两化融合与物联网产业的不断推进,自动化已经与信息化彻底水乳交融,与此同时,智能自动化与智能地球的崭新一页也即将揭开。近日,在中国工博会工业自动化展上,记者有幸采访到研华工业自动化事业群中国区总经理蔡奇男先生。聆听这位在自动化领域从业近20年的专家,讲述两化融合与物联网大潮中,研华的抉择与担当。
研华工业自动化事业群中国区总经理蔡奇男先生
两化融合大潮大势所趋
众所周知,两化融合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主席率先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主席继续完善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科学发展的观念,至此,两化融合的概念就此形成。2008年3月,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成立,标志着两化融合无论从政策上还是从产业结构上都准备就绪,即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随后,2009年8月,温总理又提出了“感知中国”,将物联网作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时,物联网在中国受到的极大关注,实际上是对“两化融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过,蔡奇男指出,“两化融合乃大势所趋,没有政府、领导出来推动同样也会继续往前走;当然,有领导的推动将会有助整个产业的加速发展。”
自动化与信息化拥抱彼此
毕竟,如今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此刻。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并催生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等新产业。可以说,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既然如此,自动化巨头研华选择拥抱信息化,就显得自然而然了。
事实上,不仅研华在向信息化靠拢,许多IT企业,也在主动地接近自动化。以华为为例,之前研华与华为可是八竿子打不一块儿,前者在通信和信息化市场叱咤风云,后者在自动化市场顺风顺水。如今,在一些大型信息化项目中,就出现了两者合作的身影。例如,某气象局需要建设一整套气象系统,华为当仁不让地负责整个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数据库,计算中心等等,但是,数据库中的资料从哪里来?自然只能是依赖前端的数据资源池,这正是由自动化系统和传感器构成的整个前端信息采集系统,当然,也是研华的优势领域。
“正是两化融合,让研华与IT企业走到一起,在一些项目中,我们已经开始紧密合作,之后我们的关系会愈发紧密。”蔡奇男总结说。
勇做智能地球的推手
所谓时势造英雄。如今两化大潮来势汹涌,身在其中的企业最能感同身受。此时,如何在大潮中掌舵就成了摆在企业面前的大问题,因为这将很可能关系到企业未来5-10年的生存空间与战略机会。其实这个问题倒也简单,只要随波逐流通常就没有覆船危机,至少,求的安稳前行倒是可以。不过研华却“嫌弃”两化大潮来的不够猛烈,更要推波助澜,力求早日达到彼岸--实现智能的地球,于是乘势而起,勇做“智能地球的推手”。
这让我们想起IBM,这位“智慧地球的引领者”。不过IBM所谈的是智慧地球。其实,智能地球与智慧地球完全是一码事,两者均是两化融合与物联网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实现的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整合的理想社会形态,也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只不过,IBM在“地球智慧化”的过程中扮演着引领者角色,而研华则“行胜于言”,更多关注“智能地球”的实现。当然,从角色定位来说,两者各有千秋。正是由于IBM的号召,智慧地球理念深入人心,当然,“指点江山”的IBM也因此一时间风头无二。而看研华,2010年,正式确立将“智能地球的推手”作为企业新使命,研华如此定位,当然在智能地球布局中早有先手。
早在二十年前,研华刚开始做产品的时候,就已经有融合信息化方面的考量。近年来,两化融合的蓬勃发展,以及物联网的快速兴起,给研华带来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它让研华可以将二十年来自动化领域的丰厚积累完美释放,也正是为了把握这个机会,研华在2010年制定的做“智能地球的推手”企业发展战略。
从下述三则场景,我们将重新认识研华,曾经的自动化巨头,如今的“智能地球的推手”。
场景一:电子地图
打开手机上的Google Map,你不仅可以看到附近地理信息,还可以及时查看本地路况。从上图可以看到,实时路况信息中,红绿色道路标注分别代表道路拥塞或畅通,对于车友来说,这可是非常实用的功能。可谁有想过,这红绿信息从哪来的?Google提供的呗,你可能这么想。诚然,Google Map是Google提供的电子地图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Google能够独立完成包括路况信息采集在内的全部工作。事实上,单指路况信息采集一块,可是研华与其他一些自动化厂商的擅长领域。研华等提供遍布道路沿线的前端采集器与控制器,它们将完成路况信息的前端采集,并将信息传递给交通局以及诸如Google这样的电子地图服务商。由此可以看到,在两化深度融合与物联网兴起的时代,诸如实时路况这样的智能服务,是在研华这样的自动化厂商与Google这样的信息化厂商深度合作的结果。
场景二:新疆油田
上图是新疆的克拉玛依油田。在这里,无数采油机不缓不急,以其独特的节奏在忙碌着。像这样的采油机,新疆油田有数万台。每一台采油机,都配有压力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等众多传感设备,以随时监控油井数据,确保采油工作顺利进行。另外,每台采油机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都通过特别的通讯网络汇聚到一起。这就构成了新疆油田的感知与神经网络,当然,这也是现今物联网热点“智慧油田”前端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样,这也是“智能地球”的一片缩影。在这里需要告诉大家的是,上面提到的采油机数据采集与通信系统,多是来自的研华产品。
场景三:空气指数
空气质量,已经成为都市人群最关心的生活话题之一。这其中,PM2.5指标以其严重的健康隐患引起人们的特别的关注。然而,在之前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并不存在PM2.5指标一项。这一方面源于监测体系对PM2.5指标危害性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现有环境监测技术与设备对PM2.5指标监测能力空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不过,随着今年2月份,国务院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正式发布,全国范围内的PM2.5监测系统也纷纷上马。
上图就是今年三月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做了PM2.5的专题报道。在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研华设备的身影。
就上述三则场景,蔡奇男总结说,“其实智能地球,就在我们的身边。不管是研华,还是IBM,还是许许多多的自动化和IT厂商,它们都已经参与到智能地球建设中来。为同一个目的,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让这个地球更智能。由于在此过程中,研华实际上不仅扮演着执行者角色,更联合众多合作伙伴,一同推动智能地球的建设,这也是研华所谓‘智能地球的推手’定位的由来。”
换个角度看,研华“智能地球的推手”角色更像是无意中得来。所谓大时代赋予企业大使命,但更多的是身处时代变革大潮中企业身不由己的随波逐流。在时代变迁中,能够更早地意识到时代大潮的到来,能够及早为之做出准备与布局,就称得上“先知”和“智慧”了。现在,“智能地球”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两化融合与物联网产业作为“智能地球”的基础也已经就绪,现在,缺少的就是真正的实干型企业,真正愿意做大产业,与众多合作伙伴共赢互惠的企业,很明显,早早布局两化融合与物联网的研华,就自然而然地在“智能地球”大潮中,扮演了推手角色。
这个过程其实很微妙。此时,如果此时你透过外界的窗口看研华,你会发现,横跨自动化和信息化两个层面的研华,无疑是两化融合的最佳执行者之一;而当研华从里面向外看时,它看到了国家对物联网的重视,看到了整个大时代的发展趋势,看到了“智能地球”的需求,以及,自动化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