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级产品突围的方向在哪儿?

责任编辑:editor004

2014-11-12 21:25:13

摘自:百度百家

在今年6月份的时候,不少人的微信朋友圈被一个又一个卖萌可爱的好友卡通图像持续刷屏之后,“脸萌“迅速走红并引发业界极大关注。即现象级产品本身小众的兴趣用户群体,如何让兴趣群体聚拢,推动产品持续迭代才是现象级产品向速死路径突围的有效方向。

在今年6月份的时候,不少人的微信朋友圈被一个又一个卖萌可爱的好友卡通图像持续刷屏之后,“脸萌“迅速走红并引发业界极大关注。但截止目前,可以感知脸萌的热度已经降低。关于脸萌下一步怎么走,目前业界已经有很多探讨,但基本还没有答案。

另外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朋友圈那只刷屏的神经猫也消失了。瞬间爆红瞬间滑入低潮,这也是是魔漫相机、神经猫、疯狂猜图等现象级产品的共性特征。他们成功的路径都是依托最具人气的社交渠道:微信朋友圈,通过借助好友之间口碑传播分享制造病毒传播效应,但却并没有把这种人气与热度持续推动下去或者引导用户参与到产品的下一个爆点。这种快餐式产品就像一阵风,过去之后便再无声息。郭列曾接受媒体采访表示,“脸萌就是有一个好玩的idea,然后做出来,结果发现大家都喜欢好玩的东西。”但是问题来了,这种好玩性能不能持续,如果不能持续,那么昙花一现将成为必然。

社交平台强关系链力推,病毒式传播可以使得现象级应用迅速在熟人朋友圈普及,带动用户对傻瓜式的创作的参与感。另外则是抓住小众用户的需求。无论是漫画还是卡通形象,这都不是大众需求,郭列也带有90后的特有的个性化认知,他为产品确定目标用户然后制定规则,在郭列看来,脸萌只需要圈住自己的目标用户。但问题是,目标用户留存率如何把握,因为依托社交平台走红,也并非定位于用户的刚需点,这种产品的短链特质导致目标用户可能会陷入审美与玩法的疲劳,用户继而抛弃这类应用。因此现象级应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做下一个引爆点,那么其突围的方向在哪儿?

依托社交平台而走红,现象级应用走红可看成其更多是因为坐在社交红利的风口上,即微信分享机制给了这类应用的口碑传播路径的空间,说到底,现象级产品的爆红更多是社交病毒传播的成功。另一方面,我们看到,无论是脸萌还是魔漫相机等现象级产品,原型基本都是源于国外,用户新奇好玩一阵风后便抛弃,事实上,这可以解读成水土不服的国情问题。

因此,现象级产品首先要突围方向是本土化创新。我们看已经成功的互联网产品,虽然原型在国外,但许多基于本土化创新却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比如新浪微博,考虑国内用户生态与习惯,进行本土化改造,增加了当时twitter所不具备的评论功能,通过引入多媒体内容与多元化的产品细节,打破Twitter的局限性,却适应了本土用户需求。QQ却完全颠覆了MSN的产品形态,向娱乐社交平台不断演进,粘性越来越强。而《疯狂猜图》产品细节和《Icomania》几乎是一模一样。美图秀秀团队推出的美拍也都是Instagram的学徒。脸萌在国外的原型则是Bitstrips。笔者认为:本土化创新是一大难点,国外优秀的产品回炉再造的过程,那么就需要现象级应用从用户习惯与偏好入手,而如果仅仅停留在界面和UI的微创新,而缺乏产品本身的独特价值与灵魂,永远无法真正的实现本地化。这里的国情因素包括国人普遍性的行为习惯与心理,产品则需要基于特定个性化用户的需求进行不断延展。

接下来,现象级产品应该考虑如何聚拢用户,进而形成社群关系与兴趣社区。无论是脸萌还是魔漫相机,虽然在前期圈住了大量用户,但是不知道用户在哪里。说到底在于现象级产品大多本身却不创造内容,内容都在社交平台,无法把分散的用户聚集继而为产品本身创造内容继而推动产品不断改善,这是个大问题,也导致现象级产品根本找不到用户的痛点,也没有做到让产品持续升级迭代产生内容爆点而迅速衰亡,而用户只好又进入下一轮现象级新鲜之旅的寻找旅程,事实上社群关系与兴趣社区是用户粘性的必要条件。脸萌郭列曾说过,讨厌这种风格的人不能进来让喜欢的人很喜欢,让讨厌的人不能接受。即现象级产品本身小众的兴趣用户群体,如何让兴趣群体聚拢,推动产品持续迭代才是现象级产品向速死路径突围的有效方向。

而现象级产品若做好本土化创新、内容和社群建设,则可能会走向平台化。因为导向用户在自身平台生产内容,则有可能促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比如同样作为现象级产品的唱吧,通过逐步添加视频模式,转发功能,同时布局线下KTV,开始逐步向社区化模式迈进,慢慢构建出社交场景,依赖圈用户火爆起来的现象级应用逐步打造趣味、小众平台化路径也不失为一条突围路径。

若导向平台化,现象级产品则不要迷信少即是多的产品信条。少可能只是产品属性,多才可能形成生态与平台。我们看到,微信虽然称之为极简主义,但微信从诞生那天起就在不断做加法:从导入QQ好友功能到摇一摇到寻找附近的人,从订阅号服务号到飞机大战、春节抢红包、打车大战,从游戏到购物、视频分享等等,每一个新功能的导入,也意味着在基于核心功能向周边功能属性延展,不断给用户新鲜元素的冲击继而产生爆点与话题空间,也因此逐步梳理出了社交平台的生态架构。

笔者认为,在现象级产品领域,少就是少。现象级产品用户定位本身集中在追求新鲜感个性感的人群,脸萌、魔漫相机、神经猫从诞生到衰落,基本上都没有基于核心功能的延展去做加法,脸萌到目前为止只是新增了更多表情,另外魔漫相机不断进行产品完善更新,更新主题,比如新增的“文字气泡”功能,让漫画“鲜活”起来,但依然是固守核心功能本身的优化,而并没有基于核心功能的延展去做加法,用户趣味降低后迅速逃离是必然的。

不断加入新的功能与新鲜元素,扩展产品的方向,现象级产品才能突围本身过于轻的属性。而从轻到重,必然也需要自建内容生态从平台化迈进、打造产品的兴趣社群,调用用户参与产品的迭代。我们看到,无论是微博、微信、甚至是QQ空间、百度贴吧,用户参与内容建设才能促成产品导向具备极强粘性的平台化属性。即现象级产品需要通过功能属性的调整进而调动用户在产品内部自发的进行平台内容的建设与分享,这是现象级应用或产品从“现象级”过渡到“持续性”的一个重要关口,也是下一个爆点产生与突围的关键路径。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