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现在市面上很多健康类可穿戴都只是包了一层塑料的加速器,极其有限的功能只能满足想用几周就扔掉的消费者。这类设备价格之低,使它们即便在功能上很失败,依然能为制造商赚钱,但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逐渐饱和,这类设备在 2015 年会越来越难卖。
2014 年,很多人购买和健康相关的可穿戴设备,但又在很短时间内弃置不用,VentureBeat 专跑这口线的记者 Mark Sullivan 认为,可穿戴设备今年如果要获得更大用武之地,起码需要做以下 5 项转变。
1,应有更好功能
现在市面上很多健康类可穿戴都只是包了一层塑料的加速器,极其有限的功能只能满足想用几周就扔掉的消费者。这类设备价格之低,使它们即便在功能上很失败,依然能为制造商赚钱,但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逐渐饱和,这类设备在 2015 年会越来越难卖。
2,应该更舒适:
要让用户整天携带,甚至健身和睡觉时都不取下来,可穿戴设备起码应该做到轻便舒适。但实际上,很多设备没有达到这样要求,比如微软腕带,它触感很硬,且妨碍手腕活动,一旦沾上汗,触屏也变得不灵敏。智能手表制造者们应多花些心思,去寻找适合做表带的材料。
3,应该更好看:
许多 2014 年进入市场的设备都着重控制价格,比如售价只有 13 美元的小米腕带,美观不是设计者关注重点,这使一些价格不高的设备看起来像塑料玩具。同时,高端健康手表或智能手表往往又大又笨,这一部分是审美问题,一部分是技术问题,为增加功能,这些设备常需要更大配件,比如大块电池。现在看来,锂电池没法在满足供电同时减小体积,制造商们必须另想办法,要不这个问题会给智能手表整个品类带来毁灭性打击。
4,收集的数据应该能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许多可穿戴收集大量数据,却没有效整合,比如设备可能知道用户静坐时心率,但不了解他心率达到多少时会有危险。要计算出这个危险心率,设备需对用户有充分了解,因为他的危险心率对运动员来说可能正常,对极端肥胖的人却可能致命。2015 年的智能手表制造者,应更多考虑怎么把设备收集的数据转化成有用信息。
5,关联 APP 应该更好用:
许多可穿戴设备的 APP 设计很不友好,让用户很难读懂设备收集到的数据。由于生物测定类数据通常用图表表达最清晰,制造商应研究如何利用 APP 界面更好展示这些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