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老潘上周在上海密集采访新城、农工商、阳光城、红星地产高管,没时间看朋友圈,结果昨天地产圈太热闹了,先是上午保利宋广菊说保利是个P,然后是下午的恒大的无理由退房(老潘因为采访就没有参加恒大广州发布会了),然后又接着是万科郁亮总裁签署《万科集团内部创业管理办法》,即万科总裁郁亮所说的合伙人2.0版本,适用于离职创业员工。
现在不是做不做合伙人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合伙人落地的问题。因为人人时代,个体的崛起与共享是趋势,雇佣时代已经渐行渐远,合伙机制将越来越受个体和时代的欢迎。
人也好,企业也好,不要与趋势为敌。
老潘看见,太多的开放房企都在践行合伙人制度,不仅成长型房企,大型企业都在纷纷实践。碧桂园在合伙人制度从过去的《成就共享》计划升级为2.0版本的《同心共享》计划,正在加速升级;老牌国企越秀地产也在推行国企版的“合伙人计划”,这对国企而言,太难得太勇敢了;而不太久前万科也从过去的事业合伙人制度探讨慢慢在南京万科试点升级做法,与以前模式不同的是,跟投人可以决定操盘手,权限越来越大。而昨天让老潘惊喜的是,4月15日,万科推行内部创业计划,又将合伙人制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先说行业:地产圈越热闹,说明地产也不乐观
朋友圈都在说,昨天地产圈太热闹,但老潘以为越是热闹,就越发显得这个行业“不乐观”了。可以看到的是,其一是政府频频救楼市,利好不断,说明不容乐观的经济离不开楼市,说明楼市本身必须政府松绑支撑才能有所改变;其二是开发商努力在外部创新,加速去库存,加速回收现金流,内部则忙转型,忙创新,而万科内部创业即是经营创新之举,也是白银时代无奈应对之道。当然,万科在新常态下更多是考虑主动出击。
二、内部创业更考验老板
内部创业首先考验老板的心态和胸怀,万科本身是一个去老板化而倚重职业经理人团队的大型企业,这与王石的远见有关,王石在万科股权也很少,反过来说,其他的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连合伙人计划退不退的第一阻挡人,可能就是老板,更不用说鼓励内部创业。所以万科鼓励内部创业,部分房企高管精英,可能只有望洋兴叹,我家老板应该不可能。
三、万科内部创业并不新鲜
其实万科昨天发布内部创业,也并不新鲜,原因有两点,其一,内部创业,海尔集团早就有之,其二,万科内部创业之举,其实前期早就有苗头了,老潘记得,过去闹腾的沸沸扬扬的前万科高级副总裁肖莉、毛大庆离开后,万科就强调,他们依然是万科的外部合伙人,与万科联系紧密,而最近毛大庆创业项目优客工场(UrWork),据说万科也有投资。
四、万科内部创业的“背后阳谋”
在老潘看来,白银时代的纯粹拿地盖楼卖房子模式迟早会有尽头,万科也清晰的知道,规模扩张2000亿,3000亿,5000亿,迟早有个尽头,所以白银时代的万科不能老做住宅,单一做住宅,这种重资产模式、规模瓶颈对于巨型房企系统性风险太大,所以万科力图做以轻资产为特色,以运营、技术、服务为持久现金流的城市配套服务商,这不是选择,而是一种战略必须。
方向定了,但执行难度很大,很多同行觉得万科白银时代的新战略提法,太大而空,大而空先不说,但可以肯定是,城市配套服务商涉及太广太大,盘子甚至比住宅大多了,商业模式太多,产品线太多,万科肯定一企之力很难做出显著成绩和规模效应,于是万科强调做一个生态链,万科希望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鼓励更多人参与,一起做大这个盘子和影响力,而离职员工内部创业就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但老潘相信,这只是万科新战略创新的开始,除了内部员工的1.0、2.0版本外,万科设想把产业链的上下游、资金方、土地方,以及总包、设计、营销甚至离职员工等都变成合伙人,类似互联网所说的众包、众筹,是为合伙人的2.0、3.0版本。
万科董秘谭华杰透露,万科今年将成立5个左右的独立事业部,目前已经成型的是物业事业部及度假产业事业部。未来所有的新业务,万科都将采取小股操盘的模式。
五、内部创业不允许使用“万科品牌”
其实一纸管理办法,尽现万科心态与专业化惯性。在内部创业管理办法中
其一、创业方向聚焦城市配套服务商,这是生态链的补充,通过鼓励内部创业,调动和激动有思想,有冲击,有想法的内部员工去创造万科大战略下的新空间。核心也是轻资产、服务类、技术类业务优先。这是万科众筹创业的开始。
其二,万科强调单项目万科出资额不超过3000万,万科累计出资额不超过3亿元;原则上创业员工出资额不应低于万科出资额;这个规模其实并不小,累计投资额不超过3亿,二则创业员工为主导,万科只是相对小股东,如此下来,万科可操作的“杠杆”很大,也更希望创业员工去主导,但要记住,万科要打造城市运营商生态链,未来如果你的商业模式很好,规模很大,万科也可以有增股收购的可能,所以万科进可攻退可守;
其三,不能使用万科品牌对内部创业者是个失望点,初期万科肯定不会授权使用品牌,因为很多可能是中小型项目,在地产圈也好,非地产圈也好,万科的品牌是杠杠的,但内部创业就是不能使用万科的品牌,这让很多内部创业人非常不爽。品牌红利意味着很好的创业开始和信任背书。而且品牌也会对内部创业带来产品服务溢价……一个好的品牌,就是新公司最需要的背书。但这一点万科也容不得对多年积累品牌造成丝毫损伤,因为众筹和内部创业,也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失控”。但对于万科而言,其他可以失控,但品牌不是能“失控”,所以原则上内部创业不能使用万科品牌。
当然,基于风险考虑,万科初期肯定会有很多控制,比如针对规模较大项目保持审计权限,但到后期,老潘相信万科对内部创业会给予更加多的扶持,因为扶持他们,就是扶持自己,后期肯定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支持,未来对于成熟的模式和团队,对于能够形成规模企业的创业公司将有更多的“扶持”和资源“让步”,比如品牌……因为你们都在一条“城市配套服务商”的船上!
附:2015年《万科集团内部创业管理办法》
一、业务约法
1、原则
(1)业务开展必须符合“城市配套服务商导向”;
(2)项目有益于万科生态系统建设;
(3)业务可复制,并具备形成规模的可能性;
(4)坚持市场化竞争原则,不损害万科利益。
2、资源边界
(1)仅限于支持司龄超过2年的内部员工创业;
(2)创业员工需辞职创业。参与经集团试错会批准创业项目的离职员工,可保留离职前的EP积分。两年内创业员工可选择回归万科。
(3)内部创业不使用万科品牌;
(4)在市场化原则的前提下,对创业团队给予一定的资源支持和倾斜。
3、投资标准
(1)单项目万科出资额不超过3000万,万科累计出资额不超过3亿元;
(2)原则上创业员工出资额不应低于万科出资额;
(3)万科可能通过股权、债权、可转债等形式出资。
(4)轻资产、服务类、技术类业务优先。
二、管控流程
(1)由创业者准备《商业计划书》报送至集团投资对接人;
(2)《商业计划书》由集团试错会决策;
(3)根据项目投资规模及经营属性一事一议;
(4)对规模较大项目保留审计权利。
什么是“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意味着信息化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
中国经济将从人口红利、政策红利转向技术红利。
您能否把握这一轮商机?
政企方案大讨论、经验分享——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注册 获取《CCS》政企云计算高峰论坛门票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注册 获取《CENCE》企业协作及通信大会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