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一系列超级装备与超级工程,创造着世界奇迹。路、岛、隧、车等重要大基建工程,中国均处于世界前列,并且带领这些先进技术走出国门,惠及全球。在这一个个挑战“不可能”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超强的中国实力?
可以说,眼下快速发展的中国,正在令世界着迷。
沙漠里的挑战
五月,阿拉伯半岛进入一年中最热的季节。装备工程师周翔正驱车赶往60公里以外的工地。在这片沙漠的中心,方圆100平方公里的吉赞经济城已初具规模。这是沙特阿拉伯第二大工业城。未来,它将是沙特联通欧亚贸易的重要经济支点。
与周翔同时抵达的,还有这支中国工程队。他们要在这座沙漠新城里,建设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循环用水系统。这次的泵送任务,对于臂架的承压能力是个巨大的考验。
基座的浇筑面宽40米,只有一侧空间可供泵车停靠。这就要求泵车臂架长度必须在40米以上,并完全呈水平伸展,才能一直浇筑到基座最外侧的边缘。泵车的臂架越长,承受的压力就越大。
水平泵送对臂架的压力,比垂直泵送要高出3到4倍。臂架必须采用一种特殊的高强钢来制造。目前能制造这种泵车的国家,全球只有四个。

车间里正在加工高强钢钢板,它们将被用来打造新一代“泵车之王”。制造新一代86米超长泵车臂架,钢材强度必须达到1800兆帕。这意味着钢板每平方厘米要能承受住18吨的压力,相当于只用一根手指就能顶起一头成年非洲象。


超强钢原材料是国际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的趋势。易小刚他们生产出的超强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利器添翼,良工谋事。中国研发的新技术、新装备,已经是全球基建工地上的一道风景。它们正将世界带向新的高度。

吉隆坡,双子塔不远处,一座新的标志塔,正在中国工程师手中完成。
这里是目前中国在海外建设的世界最高楼,建成后总高438.20米,它将刷新马来西亚的城市天际线。
这是马来西亚标志塔的第50层。今天,张业要带领工人向更高一层发起冲击。

这样的多层体系叫做“爬模”,是超高层建筑的必备体系。上层堆放建筑材料,下层空间供工人施工,施工效率大大提高。

依靠先进的装备技术,现在,这个标志塔平均每三天就建起一层。
这个超级工程的2000多名外籍员工,都来自马来西亚和周边国家,能学到世界上最先进的建筑技术,是他们最开心的事情。
来自孟加拉的法海特,来工地前靠卖菜和打零工度日,对建筑完全是门外汉。现在,他已经是工地上技术最熟练的工人。
邓啸,法海特的中国师傅,手把手教会了他检修发电机。学会了这些技能,即便工程结束,他也不用担心失业。现在的他,已经开始认真规划自己的未来。
东非草原上的“世纪铁路”
东非大草原,蕴藏着丰饶的物产。每年有超过2400万吨的物资要从这里运出。

不远处,一条新铁路正在建设,这是中国人在海外修建的第一条采用中国标准的铁路。
蒙内铁路,连接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和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全长约480公里。横穿大草原的142公里,是蒙内铁路修建最为复杂的一段。

乔治,肯尼亚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专家,也是蒙内铁路环境评估专员。
曹方文,架设现场总指挥,这是蒙内铁路上的第一座桥梁。此刻正在进行最后两片钢梁的架设。
曹方文和张驰,都刚40岁出头,但他们参与架设的桥梁,比国外工作了40年的工程师还要多。装备、技术、人才,这是创造中国速度的实力和底气。



蒙内铁路只是东非铁路网的起始段,还有2000多公里的铁路,在等着中国工程师的到来,它们将连接起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和南苏丹六个国家。
独行快、众行远。共建,共享,更多的合作之路正在开放的版图上不断延伸。
超级钢桩创纪录
铁路、公路、桥梁的联通,带来物流的畅通,经济的发展。近五年来,一系列中国桥,在给百姓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彰显着桥梁建设技术的中国魅力。

横穿达卡城的帕德玛河,是哺育当地百姓的生命之水,但也是这个国家南北经济的巨大阻隔。
摆渡船,连接达卡与孟加拉国南部两个省、21个区唯一的交通方式。发船的班次已经缩短到两分钟一班,但仍然不能满足需要。南北两岸的货物往来靠轮渡效率极低,一旦雨季遭遇风浪,运输随时会停摆。

这座公铁两用大桥,建成后,不仅将连通孟加拉国南北,还将成为孟加拉国直通中国、缅甸、印度的重要枢纽。

工程师沈涛和他的同事,要把一根世界上最长、最重的钢桩打入帕德玛河床中。
在帕德玛河上建桥,这本身就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孟加拉国,地处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冲积而成的三角洲上,属于典型的冲积带,帕德玛河床下110米水深处,依然是松软的泥沙,找不到坚硬的岩石。
而且这里的水流速度每秒可达5米,比长江洪峰期的水流速度还要快。在这样的水流和软泥河床上架桥,桥墩的主体结构,钢桩,至少要达到120米的长度,才能确保大桥稳如泰山。

在此之前,国际建桥巨头美国、日本、韩国,面对这一问题都曾犹豫不决。
因为世界上既没有任何起重设备,可以完成120米长的巨型钢结构部件的竖直吊装,而且也从来没有将一根钢桩分成两段施工的成功经验。今天,中国人要把理论上的施工方案变成现实。

20米高的平台上,三名焊接工人要将两节钢桩融为一个整体,他们要打破的是百米钢桩无法施工的国际魔咒。
钢桩周长将近10米,焊接整整持续了9个小时。下一关,考验的是焊缝的强度。焊缝必需达到甚至超过钢桩筒体本身的强度,才能经受住锤击。
液压锤击打钢桩的声音,再次在帕德玛河上响起。这一次击打的时间要比第一次多出近4个小时。为了降低由此带来的热量,需要不断注水给钢桩降温。
长时间的击打,长度近10米,厚度达6厘米,宽度达5厘米的焊缝,没有一丝裂痕。

这是来自中国的600名工程师和技术工人,70余台设备组成的装备集群创造的世界新纪录。

工厂的员工当中,70%都是孟加拉当地人。
在中国师傅的帮助下,他们已经逐渐掌握了制造巨型钢桩的诀窍。
这将是孟加拉第一批工程建设队伍的骨干。在他们心中,帕德玛大桥是这个国家经济腾飞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