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年前,麻省理工学院在同EAN.UCC组织(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共同进行一个研究项目时,创造了“物联网”一词。该项目和全球产品电子代码管理中心的成立促生了以RFID为基础的解决方案,使供应链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据预测,到2005年,RFID标识的物体和物联网将会无处不在。
物联网的开发是围绕RFID的应用进行的,然而依托的技术不仅仅是RFID。物联网的合理结构是金字塔型的,是根据需要,合理性,局限性和商业应用案例和效益在身份标识,数据存储和能力上结构分层的,其合理性取决于经济效益,其特点和行为设计的合理性也取决于实际效益。
1、介绍
十年前,麻省理工学院(MIT)与物品编码组织EAN.UCC共同开展了一个研究项目,创造了物联网一词。该项目和全球产品电子代码管理中心的成立促生了以RFID为基础的解决方案,使供应链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采用这种技术和手段,将使供应链成本降低10%,还能使我们同家庭中的日常生活物品相互交流。在我们去超市的时候,家里的冰箱会告诉我们缺少些什么,食品自己会告诉我们它们什么时候过期,商品会自行防盗,我们则不必在超市的收款台前排队。这些有说服力的例子那时让我们预测,到2005年,RFID标识的物体和物联网会无处不在。但现在已经2009年已经过去了,但我们还在等待会发生些什么。为什么我们还在等待呢?物联网的实际效益在哪里呢?
从社会经济方面看,保健、环境、合法监听、隐私、安全、技术的获取和包容以及政府的作用,都将影响到物联网的应用,但未来物联网推广的最重要因素是商业案例。没有商业案例就没有商业。
关于物联网的争论,一般是围绕着什么时候技术才会无处不在和遍布各处的问题进行的,没有考虑如果实现了技术无所不在,那么范围有多大,哪些技术是核心的问题。本文用商业案例推理方法进行讨论,并向一些物联网方面的基本假设提出了挑战,本文的结论是,物联网的架构实际上与现在的一些假设是不同的,它更具结构性,更实用,具有金字塔式的通信能力和选择能力,它不是一堆放在一起通过RFID器件互相谈话的物体。
2、物联网的概念
MIT1999年的论文在其网站上已经保留好多年了。MIT所说的“物联网”是“自动身份识别中心的愿景”,这个愿景就是创造一个计算机无需人的帮助就能去识别的全球环境。麦克法兰在上述论文中解释了基于控制的MIT自动身份识别的概念。他说:
智能产品是一种物理的,以信息为基础的零售商品,它们
(1)具有独特的身份;
(2)能够有效地同周边环境交流;
(3)能够保留和存储自己的数据;
(4)具有能描述产品特点,生产,使用和处置需求的语言;
(5)能持续地参与或决定与产品命运相关的行为。
重要的是要注意到,MIT的研究是针对供应链的,它说的“每个东西都贴上标签”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东西”都贴上标签。麦克法兰说的很清楚,它们是以信息为基础的零售商品。花园里的鼹鼠,树上的知更鸟和亚马逊雨林中的树木并不在这“每样东西”的范畴之内。他们所做的切合实际的排除表明,物联网的初始概念是很清楚的,是人为限定的,是有范围的。它只适应于供应链上传送的东西。[NextPage] 全球产品电子编码管理中心和RFID产业已经认识到,这种限制会使我们错失良机,降低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和影响。这与“计算机无需人的帮助就能理解世界”的概念显然是不相符合的,因为我们不能假定每样东西都是零售商品,这种假定是不可能的,而且永远不可能。现在是根据可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评价和建立这个概念的时候了。
要建立全面的或局部的物联网,需要有投资,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投资的规模很大。只有有了适宜的商业范例,才会有投资。而商业范例正是目前所缺少的。
3、商业范例假设
物联网不仅是一个学术概念,而且有市场需求,了解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这就是说,物联网是一种真正的颠覆性创新,它能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但物联网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应用案例,不能光宣传它如何如何了不起,或觉得它会带来多大的股票价值。
物联网的推广目前还受限于技术,现在可用的技术是RFID。
过去在供应链和其他一些商务模型如资产管理中主要采用一维条形码,这是一种综合标识符,不能区分具体的物品。两维条形码含有更多的数据,但一旦印刷上去,就不能更新。RFID发射器,近场通信移动电话,采用脉冲无线电(UWB)通信技术的定位系统,蓝牙或紫峰无线传感器和其他一些无处不在的计算技术能持续地从周边环境中采集数据并进行处理,这些技术可以带来优势的商业应用案例。
虽然物联网的开发是围绕RFID的应用进行的,但构成物联网的是连续和密集的实时数据流,并不是RFID器件本身,物联网是物理世界的反映,同物理世界一样,物联网用户市场中商务案例的成功是商务推广的先决条件。
1999年开始建立物联网时,MIT预测,到2005年会出现物联网RFID标签的无处不在的应用,到2006年,标签的价格会降低到5美分。学术界的预测总是太过乐观,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个预测其实是靠不住的。
当然,MIT可以很有道理地指出,今天的标签,比他们当时设想的标签要复杂多了,但标签设计中任何增加的功能都是用户需要的,没有这样的进步,就没有投资的效益。但价格毕竟决定着设计的合理性,限制着标签的普及应用。
如果没人以MIT预测的价格大量购买这些标签,就不会有用户应用案例。
MIT所描述的物联网是在超市中无处不在地使用标签,MIT预计,所有的零售商品都会贴上标签,所有的家庭用品和办公用品都会贴上标签,它们能够相互通信,至少在询问时能够应答。
2003年,威廉姆斯在《产品标识的未来》一文中指出,当商店中的商品以低于0.5美元的价格促销时,标签的成本无论是0.28美元还是5美分,都将是极大的成本负担,一般会使商品利润低于10%,在这个价格水平上使用RFID标签就不划算了。现在不行,永远都不行。
把MIT所预测的标签价格下降(为达到市场普及)同预测的标签使用量相比较,可以看出,在很多年内,标签的整体商业价值很难增长。标签厂商投入很大的资金,承担很大的风险,卖出几十亿的标签,却只能赚到很少的钱。标签厂商以现在的价格每年只卖出几百万个标签。这种商业模式是行不通的,而且永远行不通,因为标签制造厂商在目前商业模式的生命周期内是不会把标签的价格降低到微不足道的水平的。[NextPage]
业界预测,聚合物RFID标签有可能在10年内改变这种状况。但是今天你不可能根据10年之后可能发生的事举出商业应用的例子。这些实际因素对物联网的建立和效益的发挥有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每件物体上贴上标签,也许只是一种空想,永远不可能成为现实(我曾经说过,皇帝是没有新衣的)。
那么物联网的概念是不是就错了,是不是就一无可取了呢?我希望不是。尽管人们提出的物联网的概念和架构有某些缺陷,但它还是有很大的潜在效益的。
4、物联网依托的技术不仅仅是RFID
在可预见的未来建立可行的物联网架构是至关重要的。那种认为给遍布各处的每个物体都贴上RFID标签就能形成物联网的观点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是不会有商业应用实例的。
在目前阶段,我们必须质疑关于物联网的一些基本假设。麦克法兰提出的物联网概念,至少有两点是站不住脚的,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首先,麦克法兰声称的物联网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计算机无需人的帮助就能识别世界的普遍环境”,但他没有从商业应用的角度进行考虑,也就是说,人们为什么需要这样一种环境。我们的问题是,它的应用合理性在哪里?难道就因为它在技术上可行就不去考虑合理和需求吗?
如前所述,不是器件,而是连续的,高密度的实时数据流形成了可行的商业应用案例,赋予了信息系统相关的、实时的、具体的数据,建立了物联网。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物联网的商业范例不是RFID器件的商业范例,而是合理获取信息的商业范例,RFID系统只是一种提供信息的手段,是一种最适宜的,成本效益最高的技术。
第二,对于早先的智能产品概念,麦克法兰虽然提出了5个特点,但缺少商业案例的支持。麦克法兰说的5个特点是,独特的身份标识,与周边环境交流,存储数据,使用标准的语言和不断地参与或决定自己生命周期。
最后一个特点是要赋予器件智能的原因,其他一些特点是被动存储器件也具有的,只要它们能被连接。
如果你接受这种观点,那么在很多情况下,有效地与周边环境通信,可能就简单意味着使身份和数据可以被询问,而这通过被动型的数据存储就能实现。的确,早期物联网构想中的RFID技术,全部是被动型RFID标签,这些标签只有在被询问时才能显示数据,与条形码唯一的不同是,它们的数据存储在集成电路存储器上,可以被更新,
它们不能对自己的命运做出决定。所以,麦克法兰的理论不仅没有清晰的商业案例支持,而且其初始概念在逻辑上就讲不通。我们经过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是,有些物品需要通信,而另一些物品只需要被询问,有些数据是永存的,另一些数据是变化的。这个结论显然是毋庸置疑的。
独特的身份对于物联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也需要从商业效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多年来,条形码成功地标识了批量身份,但不能标识每个产品的身份。把批量标识扩展到分类标识是必要的,例如标明整批货物中每一件的售出时间。但如果没有必要,如果成本太高,就不需要总是这样做。当然在有些情况下,是需要对每个商品做独特标识的,例如商品的重量,历史等。[NextPage] 所以,物联网的许多功能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