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苹果在上海浦东开设了一家新的旗舰店,从而大大提高了该公司在日益壮大的中国市场的知名度。这家新的苹果商店从外表看,其全玻璃设计与苹果纽约旗舰店颇有相似之处。
苹果此前曾表示计划在2011年年底前在中国开设25家专卖店。苹果的信息相当清晰:“我们拥有足够的产品线以及带宽,从而可以全力专注于中国市场,我们希望能在中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很多关注中国的分析师一直以来都批评苹果未对中国市场给予足够的资源和注意力,因而丧失了增加市场份额的机会。现在这些指责的声音暂时停止了。
苹果在中国的“攻势”将首先由iPhone开始,因为手机在中国已经非常普及,并且是重要的身份象征。而iPhone的界面被认为是特别容易上手和使用。接着,iPad将主导第二波“攻势”。该款设备的全球销量正不断的打破记录。随后将是iPod和iPod Touch,这是音乐、娱乐粉丝的最爱,当然那些想要花低价钱体验苹果平台的用户也可选择这款设备。最后一波“攻势”将是MacBook Pros,这款设备将面向需要全功能电脑的用户。简单的说,苹果有着完整的产品线,可以针对不同价位、不同类型的中国用户。
而在谷歌的Android手机方面,宏达电和摩托罗拉已经能够像苹果一样开始频繁推出新一代手机,同时推出更多基于Android平台的应用。在美国,很多分析师认为开放的Android平台将最终赶上并超越iPhone。
但是对于中国市场,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
首先,苹果自己推出手机,将其外包给富士康在中国组装iPhone手机。在美国,AT&T 的语音和数据套餐可以补贴iPhone的成本,使得最新的iPhone 4价格也可以低至299美元,而在中国情况却不一样,中国联通是iPhone在中国的独家经营商,中国联通通过议价从苹果处购得iPhone手机,并不与苹果共享任何的语音/数据套餐收入。由于iPhone是由苹果独家生产,苹果随后将其中国配货以议定价格销售给中国联通,并赚取利润。这就将iPhone在华销售的风险转嫁到中国联通身上。中国iPhone销售的增长幅度要低于中国联通的预测,因而该公司最近采取降价措施以清理iPhone 3GS库存,但是苹果在中国的利润却不受影响。
但谷歌在中国的营收模式却截然不同。该公司依靠于通过广告和地理位置服务获得收入。正如我在以前文章所写到的,在地图和地理位置服务方面,谷歌在中国市场所受限制要高于其他市场。一旦未能获得政府授予的牌照,谷歌将不能通过广告收入补偿其市场开发的费用。
这就意味着,推广Android平台的营销费用将主要来自于以摩托罗拉和宏达电为首的手机生产商。而对于这些硬件生产商而言,他们的问题在于利润率要低于苹果,他们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现金支出也相对较低。因此,问题最终转化成:中国联通的竞争对手——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愿意支出多少资金用于推广Android平台。中国移动目前是中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但该公司在iPhone上一直与苹果进行断断续续的谈判。即使苹果与中国联通达成独家销售合同后,中国移动也一直与苹果就iPhone销售进行谈判。
而谷歌在中国面对的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是,摩托罗拉已经将百度替换为其Android平台的默认搜索引擎。因此如果谷歌对Android平台进行推广的话,其在中国的竞争对手百度将间接受益。这不是一件好事。
但如果谷歌停止推广Android平台的话,该平台的推广资金将仅来自生产商或运营商合作伙伴,谷歌的Android平台将因而处于困境。随着苹果继续通过手机销售获利,并将所得资金更多投入于中国市场的营销,积极在中国1、2、3线城市开设销售店,苹果的iPhone和其他产品将受到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的欢迎。这对谷歌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
但对中国消费者而言,他们将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因为可以在这两个强大的移动平台中进行选择:iPhone拥有较佳的用户界面、用户体验和品牌吸引力。但是价格却要比Android手机高出20-30%。是否值得呢?
我们的想法是,在销售量方面,Android手机销量可以达到iPhone销量的三倍,而在利润方面,苹果将得到更多。苹果因而可以在中国进行更多的营销、广告和推广。
因此对苹果来说,这将成为一个有益的循环,iPhone将成为中国市场一款优秀和精英的手机。当消费者爱上iPhone之后,他们将考虑购买iPad,甚至是MacBook Pro。从市场销售方面看,苹果iPhone购买者的顾客终身价值(即顾客能为企业带来的收益总和)要远高于Android平台。而对于专业市场销售人员,顾客终身价值是唯一最重要的营销指数。
对于谷歌及其合作伙伴,尽管销售量较高,利润率仍然将低于苹果,而谷歌也将因为缺少必要牌照而遭遇困难。尽管Android平台可能会更加普及,但增加营收的机会却不多,并且Android缺乏周边商品或更高端的产品来销售,这点不如苹果。
谷歌中国的Android产品经理可能要问到的问题是:“投资更多的资金用于中国Android市场的营销是否值得,即使这些钱最终不会转化成广告收入返回给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