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到微观:工业互联网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工业互联网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石,为产业数字化提供了关键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基础,已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和重要引擎。2017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更是多次对工业互联网进行战略布局,工业互联网连续五年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足见国家对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高度重视。
各省、市级政府也对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进行了全面布局,以较具代表性的浙江省为例,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君青表示:“浙江作为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大省,一直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发展。从全国唯一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到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再到共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浙江始终以工业互联网作为关键载体,探索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尤其是2021年以来,按照浙江省委关于数字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启动了以产业大脑加未来工厂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系统建设,在全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首先,浙江省产业数字化指数持续三年全国第一。2021年重点工业企业装备数控化率,工业设备联网率分别达到了70.5%和56.7%。服务加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制造业生产方式、企业形态、业务模式加速变革。
第二,工业互联网实现了新发展。浙江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基本形成,SupET平台、OS平台入选国家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前十,创建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85个,开发集成工业APP超6万款,服务工业企业11万余家,45万家企业上云用云。
三是产业大脑实现新突破。产业大脑知识库和能力中心加快形成。启动46个行业产业大脑建设,上架各类组件338个,上线新制造共性技术产业生态三大类应用场景125个,形成以未来工厂为引领,以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为主体的新制造群体,建成未来工厂32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423家,累计使用工业机器人13.4万台。
从宏观到微观,工业互联网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从战略到落地:工业互联网的转型任务及路线图
国家和相关部门相继发布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指导文件,为工业数字化发展指引方向。根据信通院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工业数字化核心产业增加值6520亿,占全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8.3%,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增加值3.14万亿,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0%。尽管目前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但总量还不够大,存在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如在核心产业建设方面,工业互联网还没形成全国构架,标准规范缺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设备材料自给率低、集成电路制造薄弱;工业数字化转型跨界融合不够、应用场景不多,对信息安全存在忧虑,名词概念过多产生困惑等。
面向上述问题,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指出:“工业数字化要走深向实,需要不同地区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不互相攀比;离散式、流程式制造要因业施策;不同企业因企而异,注重基础能力再造。牢牢把握智能制造的主攻方向,软硬兼施让工业和数字化更好融合,并由企业拓展到产业链,推动服务商与企业深度合作,创新优质应用场景,带动区域经济和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进而助力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做到规则通、信息通、物流通、商务通、监管通。”
对此,浙江省原副省长、中国信息化百人会顾问、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毛光烈描绘了“工业企业向数字工厂运营模式转型的任务与路线图”。
毛光烈认为:数字经济在工业领域切入的主要抓手是数字工厂。云平台+互联网+数字工厂,承载着制造与服务。数智工厂一般分成初级、中级、高级,每一级数智工厂应从工厂数据体系建设、生产与运营模式创新、管理体制改革、治理体系与体制创新、员工应用小程序软件及指令数据集开发、企业岗位技能培训及数字化文化建设六个方面进行评估及流转。其具体转型路线图如下所示:
上述六个任务全部完成后就可以建成一个高级工厂,其表现特征为:
1、建立行业云平台主导的数据底座与工厂一线相融通的数据体系,数据不能有孤岛,数据体系要融通。
2、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运营方式创新,即运营模式跟运营方式创新有关系,让数据体系发挥作用,同时也必然带来组织结构方面的变革。
3、需要工厂数字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或者变革。
4、要进行数智化治理体系和体制的变革。
5、开发全员使用的工业APP,指令数据集和人工智能应用。
6、抓好数字化技能培训和数智化文化建设。
实践出真知:工业互联网的践行之路
实际上,无论工业互联网通过何种路径发展,都必须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技术提供企业与工业企业实现跨界融合、优势互补,重视行业属性,注重技术融合,抓住痛点扎实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实践出真知,让企业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工业互联网推进之路。
据笔者了解,与2022年(第四届)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同步进行的还有“2022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行业推广行动”,该活动汇集了来自全国工业行业数字化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应用案例近千个,基于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数字化管理、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网络化协同六大方向展现创新性和典型性,最终遴选出12个行业应用典型案例,它们分别是: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建材信云智联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彬长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孚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波司登集团、上海化学工业区、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巨石集团有限公司。
从记者对鞍钢集团下属矿业有限公司的采访也许可以管窥工业互联网的践行之路。成立于1948年的鞍钢集团,在数字时代以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鞍钢为使命,围绕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形成四化指标考评,聚焦智慧管理、智慧生产、数字产业创新发展三条路径,全面优化提升数字管控、数字钢铁、数字矿产、数字钻探、数字交易、数字交融、数字物流、数字技术体系。
在此背景下,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鞍钢矿业)和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科奥维进行合作,对所属齐大山铁矿智慧采矿和关宝山智慧选厂进行了工业互联网转型改造。鞍钢矿业设计院副院长陈洪彬告诉笔者:“鞍钢矿业目前有9座矿山,8个选厂,由于各个矿山及选厂的投产、改扩建各有先后,自动化及数字化情况大有差异。某些老选厂,它的球磨机单体设备比较小,处理400万吨矿量需要用十台磨机。而新的关宝山磨机达到了353吨/小时的处理量,一台设备便能达到一个车间十台设备的能力。通过对齐大山铁矿智慧采矿和关宝山智慧选厂的改造,我们实现了采矿的地质、爆破、配矿、铲装、运输,再到选厂碎矿、磨矿、选别、精矿的产出,尾矿的排放,最终实现了从铁矿开采到精矿粉整个生产全链条数字化的打通”。
其具体做法是:
一、围绕“五个一流”目标,即一流的成本管控、一流的体制机制、一流的创新能力、一流的生态环境及一流的智能制造进行布局,落实数字化建设成果,大胆进行智能制造改造。
二、围绕钢铁+矿业“双核”发展战略,打造“双核心”业务。通过改造既有老旧设备,实现大型化、自动化、信息化及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化建设中,鞍钢矿业使用新模式补齐感知与自控短板,不断探索新技术在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和落地。
三、树立建设标准和对标体系,钢铁板块参照是国内宝武钢铁和韩国浦项制铁,形成标准体系后进行对标及改进。
四、总结经验,快速推广。鞍钢矿业将把自身数字化转型经验在矿山范围内进行横向推广,在先行示范项目成功的基础上,有序扩大应用范围,优化生产作业与业务流程,力争通过智能化矿山建设,深化矿山企业传统管理模式变革,提升矿山企业核心竞争力。
据陈洪彬介绍,关宝山智慧选厂项目智能制造成熟度已经达到三级以上,目前仍在不断完善,正向“黑灯工厂”迈进。
采访小结
从全国工业互联网的整体发展来看,随着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数字经济在中国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展现出很强的韧性。而工业互联网是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路径和方法,其应用广度不断拓展,应用程度不断加深,应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已经从龙头企业内部扩展到了产业链的上下游,正在推动形成大中小型企业融通创新发展的格局。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熊梦最后指出:“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不同于互联网创新应用,工业互联网的主战场在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领域,面向工业、立足工业、服务工业。这要求工业互联网必须与各行业各领域技术、知识、经验、痛点紧密结合,多元性、专业性、复杂性高,这决定了推动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