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的国产手机圈,从来不缺少厂商之间相互撕杀的场面。然而最近,一场高通状告魅族,并索赔5.2亿的事件,一下子点燃了手机战场“专利”的保卫战。
事件一出,魅族就紧急召开发布会,魅族副总裁李楠更是叫苦不迭,训斥高通是“黑盒子”式谈判,即非公开非透明非公平的专利谈判,而魅族是国内少有的不依赖高通芯片而做起来的手机品牌,因而成为美国巨头高通刁难的对象。
对于此,高通方的回应则是,为了与魅族达成专利许可协议,高通始终秉持善意,向魅族发起了多轮交涉,试图通过诚信谈判与其达成协议。
遗憾的是,魅族始终缺乏通过诚信谈判与高通在前述整改方案条款的基础上达成专利许可协议的意愿。
双方都以对方“缺乏诚信”为由,互怼个你死我活。
无奈之下,高通只好向魅族挥出“专利大棒”,以魅族未经授权使用高通旗下3G以及4G无线通信标准相关的专利为由,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诉讼,提出5.2亿元索赔金额。
事实上,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想必至今也没明白,魅族没有使用高通的芯片,但为何却要向高通支付高额的专利费用?
这里就必须提到,在中国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包括三个部分,一个是商标,一个是专利,一个是版权,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无形财产或者一种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是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
试想,如果个人的财产不能得到保护,你还能有继续创造财富的动力吗?这种动力如果消失,社会还能够进步吗?
相信没有人愿意自己的核心技术被任意侵略或剽窃。如果允许侵犯专利而不受惩罚,那样盗版泛滥,大家都去用盗版了。
回到魅族为何都绕不过高通,这就必须要提到高通的专利。
高通的专利技术涵盖了在3G、4G无线通信领域移动终端会使用到的标准必要专利。高通积累了移动通信领域里诸多基础科学研究的专利。简单说来,高通提供的是一种基础编解码的算法,这是无线通信的基础,和具体是不是使用高通家的芯片没关系。
当然,是不是魅族使用了联发科的芯片,就不用向高通付费了呢?并非如此。
联发科与高通是做了交叉许可,联发科因此免费获得了高通授权,但联发科的ODM、OEM等合作伙伴则要向高通交付授权费用,当然,要强调的是,联发科的合作伙伴必须要有高通的授权,是一种交叉许可。因为高通的算法都是在手机终端上实现的,所以付专利费的应该是手机制造商。
说到专利问题,我们顺手也查询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28日,魅族提交的专利申请中,发明公布数为572件,发明授权数28件,实用新型数44件,外观设计数153件。
作为一家成立13年的企业,但与成立刚过6年的小米相比,魅族的发明公布数不足小米的12%(4841 件),发明授权数不及小米的8%(346 件),实用新型数不及小米的14%(319 件),仅外观设计数与小米相当,约为后者的77%(199 件)。
虽然,过去一年魅族的专利保护意识和申请数量较之前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是,与小米等相比差距依旧明显。作为一家成军十多年的企业,可见,魅族从底子里对知识产权,尤其对专利是不够重视的。
再看看其他手机厂商,华为以多年研发经验激烈的多项专利已经与爱立信高通完成了交叉授权;截止2015年底,中兴通讯终端专利资产超过2.2万件,其中已经授权专利超过4600件,PCT申请量近万件。
事实上,专利也是对研发的保护。一方面,专利能带来经济价值才能促使人们在研发上投入,不断探索新市场,新发现。另一方面,对于一时无法积累大量专利的公司,通过授权的方式获取新技术,也是一种快速获得新技术的途径。
如今,魅族在专利授权协议上未达到共识,但依旧使用了高通的通信专利技术。这就跟在高通面前强制扒了人家衣服,还反向调戏一番,有何区别?
回归到魅族和高通的专利纠纷案上,我们只想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得了便宜又卖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