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接入互联网。如此众多的网络用户使网络信息系统中的个人信息数据数量陡增。为了更好地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传播和使用,一些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规章,拿出了自己的举措。
韩国:信息安全保护缺失危害实名制
韩国是世界上互联网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为了解决网络诽谤等问题率先进行了实名制管理的探索。但是,信息保护制度的缺失,导致其实名制在实施5年后难以为继,这一教训凸显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重要性。
韩国网络实名制的雏形可追溯至2002年,当时出现了一系列与选举相关的网络犯罪,韩国信息通信部随即向新当选的卢武铉总统建议,从政府部门开始实施网络实名。但当时网民只需在后台进行身份登记,前台仍可匿名留言和上传文章,规模也仅限於15个政府部门网站。
2007年,网络实名制正式在韩国实施,35家日均访问量超过30万次的主要韩国网站被要求进行实名认证,即用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注册并通过验证后方可网上留言。违规者将被处以30万韩元的重罚,甚至会被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韩国实施网络实名制在减少网络虚假信息传播、恶意留言,以及由此引发的网络暴力等方面作用明显。但它同时也面临一些争议,比如实名制网站内的大量网民信息资料一旦被犯罪分子盗取利用,后果难以估量。最严重的一次事件发生在2011年7月,韩国门户网站NATE网和着名社交网“赛我网”遭黑客攻击,造成3500万名用户信息泄露。
上述公众信息大规模泄露事件,让韩国网络实名制面临巨大压力。韩国广播通信委员会提出从2012年起日均访问者超过1万名的网站全面限制收集和使用“居民登录证”(身份证)号码,2013年将其范围扩大到所有网站。
这一曲折历程为探索网络管理制度的国家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实名制在监督公共言论、规范网民行为、减少网络暴力、净化网络环境等方面发挥着有益作用,但如果信息安全得不到保护,就难以避免信息被不法之徒滥用和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