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靠政策扶植的产业往往都很难实现大发展。
2.新能源想要完全取代燃油车,至少需要满足的充分且必要条件,一是在取消政策补贴后是否还能继续取得市场认可。二是充电桩等技术配套设施能够满足未来新能源电动车的使用需求。
3.禁售燃油车不应是政策说了算,存在即合理,决定权也应该是掌握在消费者手里,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市场决定是否禁售。
文| 刘宝钢
11月15日开始后,北方的所有城市就基本都开始了冬季的供暖。北方的雾霾也随之开始加重。
于是汽车就成了那个谁都可以捏一下的软柿子。限行的限行,禁售的禁售,哪怕就是停着不开也有被贴条的风险。
当全球多国开始纷纷宣布禁售燃油车,这俨然就成了一场环保宣言的做秀。于是有人也强烈要求中国推出禁售燃油车时间表。殊不知,在业内人士的澄清中明确指出,在大会上英法德等国家的政府官员的表态仅仅只是空口无凭的打鸡血而已。没有具有真正法律约束力的议案,一切都是只是一场误会。
尽管跨国车企也纷纷响应政府的号召,提出新能源车战略,但没有哪一家大型汽车集团敢于轻易放弃传统燃油车业务。毕竟新能源该支持支持,挣钱的还得是传统燃油车。
对于发展新能源这件事,中国可是要认真的多,因为中国比哪个国家都迫切地需要拓展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只是恰好新能源电动汽车出现了。
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从来就是舍得花钱。从2014年的200亿,两三年内就增加到了超过一千亿。虽然最终沦为了骗补的闹剧,但在政策的支持上还是可以看出国家的认真程度。
此外,在传统燃油车领域,中国并没拥有太多优势的核心技术。唯独拥有了一个全球无人比肩的庞大汽车市场。汽车列强纷纷争抢这块蛋糕,以市场换技术的思路到目前来看,并没有哪家车企会轻易让出自己的核心技术让自主品牌坐享其成。
想要借助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这点我们不能质疑其可能性,因为弯道真的可以超车,但也有拐的太猛翻了车。
就比如说现在全部砍掉燃油车,电动车能否弥补上燃油车这么大的“亏空”?
答案其实已经非常清楚,面对不断减少的补贴,新能源车企的日子有几个好过的?2018年三季度新能源车企业绩有个有趣的现象。销量数据美如画,车企利润却下滑。
根据《2017年中国六城市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调查的成果》显示,越发达的城市消费新能源车的积极性受政策的刺激影响越大。以上海市为例,其中有75%的消费者都是为了上海牌照才购买的新能源汽车。相比较二线城市消费者更加看重性价比,补贴多的车型卖的相对会更好。据调查,如果取消限行政策,35%的消费者不会购买新能源汽车,如果需要购车补贴,59%不会购买。
不仅如此,充电焦虑,里程焦虑都在困扰着新能源汽车使用人群。充电不方面,续航里程短,电能损耗快等问题也成为了不少人拒绝纯电动汽车的原因。讲真,现在身边的很多年轻人相比纯电动汽车,可能会更青睐混动版车型。甚至有些年轻表态,不是因为车牌,第一辆车近些年是不会选择新能源的。
电动汽车能够成为日后未来的出行主流选择,现在下定论还未免有些操之过急。这都要随着市场的接受程度,电池技术发展程度,以及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程度等决定。
纯电动汽车看似没有污染,实际上只是把电能污染转嫁给了上游的发电企业。而废旧电池如果不能回收,对空气的污染是少了,但是对土地的污染却是不可逆的。
就像当初汽车代替马车,不是因为限制了马车上路而实现的。纵观市场淘汰的就工具没有哪个是真正应为政策的限制才推出历史舞台的。
冬天来了,雾霾也不远了,燃油车又要背起污染的黑锅,开始限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