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国际信息安全将走向哪里

责任编辑:editor004

2013-12-16 10:49:50

摘自:07:31比特论坛

现在各种窃听事件只是网络战争的冰山一角,更大范围的政府级的对抗、国家间的隐形博弈时刻都在进行。据之前的将领表示:“网络战威胁甚于核弹,而中国尚无网军,网络空间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

现在各种窃听事件只是网络战争的冰山一角,更大范围的政府级的对抗、国家间的隐形博弈时刻都在进行。而面对这种博弈,如果一方全无数据安全防护或者对抗之力,那显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必将死路一条。而这个情况似乎正发生在中国解放军的身上。虽然我们本着和平的本质一直督促他国不要随意践踏我们的信息安全,但是技术的落后和相对地不重视,使得我国在信息战力或者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上一直处于劣势。

我国军方已发现问题 何时行动才是关键

“斯诺登所暴露出的是美国人有规划、有计划、成体系、全面的部署,我们不能用个别的、无序的措施来应对,必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采用体系对抗。”一位中国信息技术领域的将领这样说道。

近年来,随着斯诺登事件和欧洲政要手机被监听等事件的曝光,信息和网络安全越来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而美、韩等多国相继设立网络战司令部,更让人们对中国的网络防御能力深表担忧。

据之前的将领表示:“网络战威胁甚于核弹,而中国尚无网军,网络空间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

军力“透明”实乃信息安全技术落后的“体现”

“不是我们想透明,而是被透明”这是某解放军将领对于现代信息战争的原话。而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是一个后进国家,现在正在奋起直追。一些技术先进的国家在信息技术和网络空间里具有自然的领先优势,像美国就可以说具有绝对优势。美国的战略目标是追求网络空间行动的绝对自由,这个自由显然是不能被约束的,所以它必然会利用其压倒性的技术优势来左右网络空间

第二,我们的网络系统、信息系统、网络技术设施,很大程度上都依赖像美国等先进国家的硬件、软件、器件、部件甚至系统。我们在能源、交通、金融等国家要害或敏感部门,大量使用了国外的软硬件产品,客观上造成了信息单向透明的不利态势。

被透明化已成为我们国家在信息领域中的一个严峻现实,不是我们想透明,而是被透明。

第三,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从制度、体制、法律、政策到人们的防范意识等全维全域的信息安全体系。我们总是在喊“狼来了”,其实披着羊皮的狼已经混进了羊群中,我们已经处在随时随地的安全威胁中。

比如我们的金融系统在使用一些敏感的信息设备时,国外的信息系统比较成熟,功能上比较完备,技术上比较先进,成熟度也高,用起来肯定方便,但是它可能带来的危害很多人不愿意去想,或者不愿意去面对。东西是不错,跟鸦片一样吸了以后提精神,有幻觉,但它会残害我们的肌体甚至威胁我们生命的问题也绝不能视而不见,必须创新发展自主可控的技术系统以绝后患。

未来的国际信息安全将走向哪里

对于落后的现状想要改变我们必须奋起直追,而事先了解未来的信息安全形势将是第一步。

第一,社会正在快速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信息系统、对智能工具的依赖程度在不断提高。

第二,黑客和非政府组织甚至一些政府组织实施的病毒和木马攻击,对个人隐私造成了侵害,对企事业单位的商业秘密甚至于对国家的政治秘密和军事秘密造成了侵害。从目前技术状况来看,只要使用具有计算机功能的终端、装置或系统就避免不了病毒和木马的侵害。

第三,个人隐私信息正被当作一种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成为市场需求的新增长点。

第四,国际上,一些国家以国家行为支持研究和发展网络战、网络中心战、信息战等新的战争理论和众多的支撑技术,一些网络狂人、逐利者和非政府组织又滥用网络攻击技术,从最初的恶作剧捣乱,发展成为有买家和卖家的成体系的商业化行为,使人们对网络空间的如此无序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和恐惧。

缩小差距与守护底线的利器——多模加密技术

虽然我们已经分析出未来的形势,也了解了自身的不足,奋起直追似乎只剩下时间问题了。但就是这个时间或者说过渡的过程,我们同样需要数据安全防护。由于技术所限,所以我们对于敏感数据需要更本源更灵活的防护之法,而采用国际先进的多模加密技术就是最好的选择。

多模加密技术采用对称算法和非对称算法相结合的技术,在确保了数据本源的防护质量的同时,其多模的特性能让用户自主地选择加密模式,而正是这种自主性,让用户灵活应对各种防护需求和安全环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由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由这两项技术构成的网络世界必将成为社会和世界的核心。而在上面由于抢夺“价值数据”而爆发的战争随时可能发生。不断努力提高信息和信息安全技术是对抗的基础,而这基础又需要核心数据加密防护的支持,此时采用灵活且具有本源防护效果的加密软件无疑是最聪明的做法!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