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淘宝,发红包,订机票……当我们享受着网络给予的便利时,却浑然不知个人信息随时都可能遭遇泄露或被窃取。根据公开信息显示,2011年至今,已有11.27亿用户隐私信息被泄露。从12306信息泄露、携程信息泄露,到近期江苏省公安厅曝出海康威视监控设备安全隐患事件……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泄露成了百姓最关注的问题。
数读
信息安全黑洞 让人触目惊心
根据国内最大的补天漏洞响应平台上收录的数据显示,目前该平台已知漏洞就可导致23.6亿条隐私信息泄漏,包括个人隐私信息、账号密码、银行卡信息、商业机密信息等。
导致大量数据泄露的最主要来源是:互联网网站、游戏以及录入了大量身份信息的政府系统。
根据公开信息,2011年至今,已有11.27亿用户隐私信息被泄漏。
目前越来越多的信息安全泄露都是冲着“钱”去的,下一步金融、网上支付等将成为重灾区。
另据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网站安全报告》显示,在接受360网站安全监测平台扫描的
164.2万个网站中,
存在安全漏洞的网站为61.7万个,占扫描网站总数的37.6%。其中,存在高危安全漏洞的网站共有27.9万个,占扫描网站总数的17.0%(见图1)。
2014年全年,360网站卫士共拦截各类网站漏洞攻击
7.0亿次,
增长约4.8倍。目前超过37%的国内网站存在漏洞,利用网站漏洞的攻击以近5倍速增长,网站信息泄露的风险越来越大。提醒 个人信息泄露 看看这些危害
1.垃圾短信源源不断:这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据悉,有不法分子利用基站作为发送中心,每10分钟可发送1.5万条。2.骚扰电话接二连三:本来只有朋友、同学或亲戚知道的电话,经常被陌生人打来骚扰,你不找他们,他们也会自动找上门。3.垃圾邮件铺天盖地:个人信息被泄露后,你的电子邮箱每天都会收到十几封垃圾邮件,多以推销为主,还是些乱七八糟的广告。4.冒名办卡透支欠款:有人通过买你的个人信息,从银行办理出各种各样的信用卡,恶意透支消费。5.案件事故从天而降:不法分子可能利用你的个人信息干些坏事,公安机关或交通管理部门可能会依据身份信息找到你的头上。
6.不法公司前来诈骗:不法公司知道了你的个人信息,编出些耸人听闻的消息,让你在慌乱中上了骗子的当。
7.冒充公安要求转账:一些不法分子冒充公安部门,报出你的个人信息,提醒你某个账户不安全,要你转账,借机窃取账户信息。8.坑蒙拐骗乘虚而入:因为知道了你的个人信息,他们可能会冒充你的朋友、同学或亲戚,甚至坑蒙拐骗、以假乱真。
9.账户钱款不翼而飞:有些不法分子办一张你的身份证,然后挂失你的银行账户,重新补办一张卡提现。10.个人名誉无端受损:“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个人信息被泄露后,出的任何事都会牵连上你。
防范 增强保护意识 自我规避风险
自2015年3
月15日起施行的《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明确规定,经营者违反正当、合法、必要原则,未经消费者同意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所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的,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由工商部门依法进行处罚。
从个人角度来讲,想要规避隐私泄漏风险,首先要提高个人账号密码复杂度,尤其是涉及支付类网络服务的账号密码,要使用非常用密码,对能够进行多重密码保护的账号尽可能地完成多重保护操作;其次是下载软件或手机应用时,要选择正规下载站点或应用商店,尤其是Android用户,不要随便安装不明应用,对于安装的手机应用服务,可查看设置权限,禁止获取不必要的个人数据信息。
同时,消费者不要在网络上随意登记身份信息,不轻易填写详细的个人资料,尤其注意实名认证网站;在注册网站、论坛登录账号时,能不填的个人信息尽量不填;在银行、税务等部门办理业务时,要保管好相关收据和凭证,严防个人信息泄露;日常工作生活中,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补“露” 及时换账号改密码 记得拿起法律武器
个人信息遭到泄露后,通过换账号、改密码、维权等方式,可以及时补“露”。
修改更换要及时
第一时间换账号。由于网络十分发达,信息泄露之后如果不换账号,那么在这个账号下登陆的各种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出。因此,一旦发现了泄露的源头,就要立刻终止使用这个账号,从源头切断泄露源。
马上修改重要密码。个人信息泄露,可能涉及面非常广。尤其对于喜欢网购的人,个人信息往往和银行账号、密码等重要的信息联系在一起。因此应该马上更改重要的密码,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收集证据提醒亲友
在信息泄露之后,很容易收到各种各种的邮件和电话。这时候要留心,记下对方的电话或者是邮箱地址等有用的信息。可能这些信息很琐碎,但是一旦收集好这些信息不仅能帮助自己维权,而且还可能帮助更多的人。
此外,还要提醒身边的亲朋好友防止被骗。信息泄露后,不仅可以用这些信息盗用你的账号,甚至还可能骗你身边的亲朋好友。所以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你的亲朋好友,要他们倍加防范,以免上当受骗。
三种方式可维权
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遭遇信息泄露的个人有权立即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有关信息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个人还可向公安部门、互联网管理部门、工商部门、消协、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投诉举报,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的举报热线为“12377”,网址为www.12377.cn;依据《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通过法律手段进一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要求侵权人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
此外,如果个人重要的信息丢失,而且知道怎么丢失的或者是有很多线索,那么就可以向专业的律师咨询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律师给予肯定的答复,就可以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