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中国微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张晓玫
我国经济正步入新常态,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如何继续保持经济的健康运行态势,占城市人口绝大部分的普通收入人群显得尤为重要。一直以来我国强调通过扩大内需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虽然近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收入也不断增加,然而普通个人在我国金融市场仍然不够活跃,如何让普通个人加入到金融市场中并树立其主体地位,进而带动产业升级转型和创新突破,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能否实现健康转型的关键因素。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有7亿网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要着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积极作用。”
其实,在新常态下,金融市场中的“新动力”便是注入了互联网基因的微金融。众所周知,在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代表的传统融资模式中,大量的资金主要投放于大企业和大客户,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成本优势,进而依靠这种优势赚取巨额利润;而由于中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差、财务报表不健全且缺乏有效的抵质押品,中小微企业和资金供给者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使得中小微企业长期遭受银行的信贷配给。另一方面,大银行采用的信用评分技术比较复杂,而且必须依托于可靠的信用数据库。鉴于我国针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的征信数据库才刚刚起步,信用评分技术在我国还缺乏运用的基础条件;而中小银行使用的关系型贷款技术依托于真实、连续、可靠的软信息,金融机构为此需要付出长期、大量的成本,这些成本无疑会被转嫁到中小微企业身上。因此,如何找到一种成本低廉、高效的新型融资模式,从而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对于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约束这个世界性难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数据的积累逐渐增多,不仅有小微企业和家庭的贷款交易记录这类结构化数据,也有小微企业主和普通居民平时的社交信息等非结构化数据。同时,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机构之间正努力打破信息孤岛的格局,实现真正的数据连通。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积累和处理,降低了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和家庭个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信息获取成本,为微金融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据花旗集团发布的《数字化颠覆——金融技术如何迫使传统银行到达临界点》报告称,中国互联网巨头BAT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发展远超西方同行GAFA(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在这样的背景下,微金融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通过其构建的微融资生态圈,从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各类融资平台、企业主私人社交信息等多种渠道以远远低于传统金融机构生产软信息的成本获取大量有效信息,从而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实现金融普惠。此外,基于大数据的信用贷款大大提升了放款速度,与中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的“短、频、快”特征更加匹配,还能动态监控中小微企业运营情况。总之,微金融在提高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匹配效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技术背景的微金融,能利用信息流带动资金流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人才流、物资流,从而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发挥积极作用。
微金融的覆盖面以中小微企业和个人为主,相应的大数据也包含了企业运营数据、客户信息、个人隐私等细节记录。这些数据的集中存储增加了数据泄露风险,同时,鉴于一些个人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并没有明确界定,掌握大数据的企业也存在滥用数据的可能。为保障我国数据信息安全,首先,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个人隐私等敏感信息的使用界定清楚法律边界,同时加强对重点领域敏感数据的监管。其次,在鼓励对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进行应用研发的同时,还应该加大对数据安全技术研发的投入,规范数据市场,制定行业标准,提高大数据安全技术水平,以期促进我国网络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