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欺诈市场规模逾千亿 防“坑”重在标本兼治

责任编辑:editor006

作者:李舒来

2016-05-04 16:57:26

摘自:通信信息报

现代社会骗子诈骗花招层出不穷,人们最容易掉陷进的就是网上各类商业诈骗的陷阱。其中,网络欺诈还呈现出诈骗手法多样化、诈骗对象精准化、连环诈骗普遍化、被骗对象年轻化的“四化”特点。

现代社会骗子诈骗花招层出不穷,人们最容易掉陷进的就是网上各类商业诈骗的陷阱。近日,根据58同城和赶集网发布数据显示,从事网络欺诈的不法分子数量超过160万人,网络诈骗黑色产业市场规模高达1100亿元,已成为中国第三大黑色产业。其中,网络招聘欺诈占比最高。手段不断翻新的网络诈骗,只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网络安全问题的一个缩影。

网络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在刚刚过去的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网络安全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下我国网络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据58同城“反欺诈联盟”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网民投诉的网络欺诈类型中,网络招聘欺诈占比最高,年产值已高达1100亿元,从业人数近160万人。

当前短信、社交软件、电商成传播诈骗信息主渠道,社交软件正逐渐取代传统通讯成为最主流的信息传播途径。网络欺诈受害者男性比例高于女性,25岁-35岁人群是网络受害者最集中的年龄段,占网络诈骗受害者的80.7%。在各种网络欺诈中,诈骗分子伪装成银行、知名企业、热门节目和消费热点官方号码,实施中奖、退款、积分兑换等精准诈骗,最容易让人上当受骗。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4月21日发布的《2015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不断完善网络安全保障措施,网络安全防护水平进一步提升,然而,层出不穷的网络安全问题仍然难以避免。报告预测,2016年精准网络诈骗和敲诈勒索行为或将更加猖獗。

网络欺诈呈现“四化”特点

在“互联网+消费”日益成为一种消费模式的大环境下,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手段,将诈骗活动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且日益猖獗,给广大消费者造成了极大损失。《“打击网络欺诈确保消费安全”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2月29日,共收到网络欺诈、电信诈骗举报85173万条,月均收到举报21293条,其中39039个不法网址、诈骗电话被列入安全联盟黑名单。由此可见,打击通讯网络诈骗依然任重而道远。

通过对85173条举报的欺诈类型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在所有的举报中,中奖欺诈、积分兑换、退款欺诈名列前三。报告中显示,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升,诈骗分子设计的中奖金额也水涨船高,相比去年10万左右的中奖金额,今年骗子已经把中奖金额提高了50%。其中,网络欺诈还呈现出诈骗手法多样化、诈骗对象精准化、连环诈骗普遍化、被骗对象年轻化的“四化”特点。

据安全专家称,智能电视或将成为网络攻击的新切入点。智能电视有与手机相同的操作系统和功能,用户在欣赏普通电视内容的同时,可自行安装和卸载各类应用软件,但是智能电视本身没有身份验证和安全控制功能。根据市场研究调查,预计到2019年,智能电视的销售增长率将达到20%,如此高的增长率势必会成为吸引网络犯罪的原因。

根据中国漏洞播报平台补天平台收录的数据显示,2015年可能泄露的个人信息量高达55.3亿条。这意味着,平均每个中国网民至少有8条个人信息被泄露。一些唯利是图的人员,将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非法提供给不法商人或者犯罪团伙,牟取暴利。而这些泄露的信息,成为了网络诈骗案件高发的源头。

协作方能打好网络安全保卫战

随着网络安全威胁的不断变化,早以不在是传统的安全防护技术所能解决的了。

就在4月19日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指出,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

要取缔这些诈骗现象,还消费者朗朗晴天,重在建立线上线下联合打击机制。政府部门要担负起责任,提高审核门槛,提升网站防控技术。当然,填补监管漏洞、增强消费者的网络安全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面对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木马与智能手机结合的新趋势,除了相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运营商同样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电信拦截国际来话中的“+86”虚假主叫呼叫达237万次,拦截国际来话中涉嫌通讯信息诈骗的呼叫达245万次,拦截网间网内虚假主叫呼叫1140多万次,拦截其他不规范主叫呼叫2450万次。

在行业专家看来,各家安全厂家、政府、企业用户之间如果缺乏协作,很难对抗那些全新的安全威胁,在未来,“连接”和“协作”必将成为信息安全产业发展趋势,整个信息安全产业朝着这一方向努力,走向真正的合作共赢,打响网络安全防御保卫战。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