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包括四川在内的山东、河南、江西多地的政府部门官方网站被假冒,涉及房地产、税务等多个领域。涉嫌网络钓鱼和信息诈骗的网站从商业性网站向政府类网站转移,表现出网络信息安全环境依然不容乐观,并且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局面。
及时响应减少信息不对称隐患
目前,冠以四川、广东省名义的“XX省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被关闭访问,两地相关部门也已经在网站上发布了提请公众注意的通知,成都市房管局已经向公安等相关部门通报情况,进入报案、调查等环节。其他部分省份当地住建相关部门虽然均明确表示“没有这个网站”,但是截至记者发稿时,冠以江西、山东、河南等省名义的这类假冒网站依然存在。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表示,这是一种信息安全领域的违法行为,必须严厉打击。省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副研究员李晖则认为,政府部门在应对该类舆情危机时,应第一时间通过主流媒体、门户网站或其他平台及时澄清事情真相;与此同时,还应对利益受到侵害的公众给予必要的帮助或协助,更好地抚慰公众情绪,及时遏制舆情扩大。
以成都市房管局为例,遭遇此次信息安全事件后,10月21日,成都市房管局官网发布了“预警通知”;10月24日前后,网上出现大量报道,并且几乎所有内容都是根据这条“通知”而来。“虽然正是这波集中报道使‘官网假冒’被公众高度关注。”李晖认为,但至少相关部门做到了在第一时间向公众发布,“后续还可以有更多方式将事情处理得更好。”
舆情监控更多投入生活信息安全领域
根据“四川省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山寨网站网址查询域名信息以及相关的工商注册等资料,有媒体曝光有个人在短期内连续注册了20多个类似网站,并且采用了虚假的工商营业执照信息。
当主管部门发现中招,在及时响应后,还该如何应对?“面对这类违法信息增加的情况,应该对舆情监控进行平衡性调整。”喻国明表示,可以将监控资源更多投入到影响人民群众生活信息安全领域。“即使是境外服务器,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切断访问路线。然后顺藤摸瓜尽快处理后续问题,及时公布处理结果,这一切应该形成标准化的一套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