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7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于9月16日至24日在全国31个省区市同步举行,本届网络安全周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诸多活动都围绕“普及网络安全法知识”“增强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等展开。安全周期间,东方网特邀上海社会科学院专家,就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安全法治化力度、公民网络素质的提升、上海网络安全建设经验与方案等内容,刊发系列评论报道。
网络素养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1992年美国首届“媒介素养全国领导会议”达成的共识:媒体素养是公民所应该具有的“一种获取、分析、评估和以多种形式传播讯息的能力”。然而,结合现今社会发生的诸多网络安全事件、网民言行特点和社会发展的形势,笔者认为,公民的网络素质,不仅包括也不再局限于获取、分析辨别、评价和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还应包括利用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信息获取、利用、创造过程中对公德伦理、法律法规的遵守。它是网络传播时代公民自我管理、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
一、网络安全面临五种主要威胁行为
信息化时代,网络安全建设已成为各国的重要议题,而人的因素在网络安全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具体而言,在网络安全建设中,公民的网络素质提升尤为关键。
公民网络素质水平较低给网络安全建设带来巨大挑战。当前社会威胁网络安全的行为主要五种:一是,擅入系统或者有意地造成网络交通混乱。以黑客攻击为例,黑客攻击是当前各国网络安全的普遍威胁。这类网络安全威胁制造者往往是掌握专业技能的高水平人才,本可凭其才能成为网络安全的守护者,但由于网络素质较低,缺失正确价值观和道德伦理乃至法律意识的约束,难以抵抗对他人私密文件的占有欲望或对各类利益的追逐,最终突破道德底线走向歧途,成为网络安全的头号破坏者。二是,欺诈性、商业性地利用资源。网络使市场空间无限拓展,为市场中的各项资源要素更高效的流动提供了广阔平台。同时,网络也为传播违法违规和侵犯公民权利的信息提供了空前的便利。传销组织即利用网络覆盖广、隐匿性强的特点,释放诱惑信号,将欺诈魔爪快速蔓延,使网络空间的安全性遭受巨大考验。在国家大力打击这些利用网络资源影响网络安全的始作俑的同时,作为公民自身也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理解、分析和批判、评价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网络素养以适应网络社会。三是,在网络上引发混乱或破坏的行动。网络的自由、开放给了公民最大限度的话语权,然而近年来的网络事件显露出一些公民的冲动与理性思考能力的缺乏,进而形成扰乱社会安定的群体事件的诱因。如“肯德基事件”,表现出理性分析能力与言论客观传播能力的缺乏,造成一定范围的社会恐慌,弃中美合作大局而不顾,而社会责任感的匮乏是网络素质缺失的重要因素。四是,非法获取他人文件或者智力成果等侵犯他人权利或隐私行为。网络素质本就较弱的公民在由于网络立法相对滞后而约束力不强监督力不足的网络空间里为所欲为,网络剽窃智力成果的事件层出不穷,低下的网络素质甚至影响到其他公民网络素养的养成,进而影响整个科研学术气候,剽窃之风愈演愈烈,网络空间的安全性受到质疑,社会诚信危机由此产生。五是,伪造各种形式的信息。种种偏激言论、谣言等,具有较强的欺骗性、典型性。
二、尽快提升网民素质是防范网络安全的重要途径
上述这些频发泛滥的网络安全威胁行为,从制造者亦或是受害者身上可以不同程度地看到当前我国公民网络素质水平较低的现状。公民的网络修养水平,反映了互联网的安全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尤其在法律不能完全覆盖的角落,如果公民的网络素质不能得到提升,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没有大幅度加强,那么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危害社会、有损公民利益的恶行。
良好的网络素养体现在:遵守互联网有关法规;掌握互联网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合法运用各种网络技术常用硬软件的使用方法;知晓计算机和网络以外的其它信息技术知识,能够主动地向其他网民传播健康文明上网的理念等,从本质上看,这其实是一种网络伦理。[王亚强.网络素养――互联网时代的公民必备素质]因此,公民网络素质的培养应侧重思维的引导。
首先,通过道德手段来规范网民行为,倡导网民文明上网,宣传网民典范,树立网络道德标杆,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感召、鼓舞网民,引导广大网民见贤思齐、争先创优;同时在整个互联网系统大力弘扬网络公德、思想道德、全民美德,营造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网络风尚,促进网络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类经济社会文明和谐发展。
其次要大力培育与互联网传播相适应的独立思考、民主包容、理性平和、自律共享的网络文化传播者,引导广大网民坚持客观公正,强化社会责任,通过客观思辨、独立思考,理性地应对社会事件和网络事件,对各种信息正确辨识、选取和传播。倡导主流价值,丰富网络文化产品,用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占据网上主导地位,建设共同精神家园。
其三是用法律手段规范网民行为,教育引导广大网民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做到不传播暴力、反动信息,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相信权威信息平台的消息,积极抵制各种不良信息。各地方政府也应该积极维护网民的言论自由权,不人为设置过多的敏感词,不采取全面的实名制,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社会安全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