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化的全面到来,如今全球有近百亿活跃使用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系统漏洞一直是针对智能终端最严重的威胁之一。在网络安全领域,“智能生活安全”已经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焦点,让人工智能时代的智能终端生态更安全成了全行业如今发展的主要方向。与此同时,在网络安全企业的不断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网友对于网络也有了更强的“安全感”,网络意识也正在不断加强。
生物特征识别存在安全隐患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引领人们的家庭生活快速智能化,通过家用路由器,人们可以将手机、电脑、电视、音响、灯具、洗衣机、冰箱,甚至家用机器人等智能设备连接在一起,使用手机软件或语音进行操控,人们的生活日益智能化、网络化。在日前举行的GeekPwn2017国际安全极客大赛上,“智能生活”则成为了安全漏洞最为高发的领域之一。
据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来自猎豹移动安全研究员在大赛上公开演示利用一台存在安全漏洞的家用路由器,在攻击成功即可更改该路由器的配置,完全控制该设备,之后还可以通过这台路由器尝试入侵接入该网络的其他智能设备。演示中,猎豹移动研究人员让一台电视盒子播放了指定的视频节目。
通过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门锁以及各类支付应用。生物特征信息与用户财产紧密相连,正在成为新的安全攻击面。然而由于其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一旦被克隆盗用,将会使得用户面临巨大财产损失风险。在GeekPwn2017上,来自百度安全实验室的研究员高树鹏展示了指纹、虹膜等一系列生物识别破解技术。百度安全方面则呼吁,相关技术厂商关注通过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潜在风险,在产品设计层面考虑安全因素,通过多维度分析,借助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提升识别系统决策的安全性,为用户终端提供可靠技术支撑,将个人隐私泄漏、财产损失等风险降到最低。据介绍,近年来百度安全聚焦于智能设备安全研究,先后挖掘了智能门锁、共享单车、儿童手表等智能设备漏洞,百度安全也第一时间将漏洞信息同步给了相关厂商,为智能终端设备厂商提供安全升级方案。
网络安全意识薄弱易受侵害
今年5月,全球爆发了WannaCry勒索病毒事件,不但破坏了大量高价值数据,而且直接导致很多公共服务、重要业务、基础设施无法正常开展,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个全球性的安全危机堪称是网络安全的一个分水岭,也标志着大安全时代的到来。据360互联网安全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网民网络安全意识调研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显示,与严峻的反诈骗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约九成网民认为当前网络环境是安全的。其中,6.9%的网民认为非常安全;49.1%的网民认为当前的网络环境比较安全;32.8%的网民认为一般安全。与之相反的是,仅有2.0%的网民认为非常危险;9.2%的网民认为当前的网络环境比较危险。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对于现在的网络安全环境持相对乐观的态度。360网络安全专家表示,虽然给电脑或手机安装一套安全软件能够有效抵御病毒和木马,但是网民同时也要形成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网络安全技能,才能最有效地防范各种网络侵害。
虽然今年以来网民们已经经历过永恒之蓝、勒索病毒等重大网络安全事件,但是其中只有40.4%的网民会持续关注,担心自己受到攻击,想了解防御方法;26.7%的网民会关注相关内容,但也感觉不太会影响到自己生活;13.9%的网民看过报道,但不怎么关心,感觉和自己关系不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0%的网民完全不了解、不知道近期发生的这些重大的网络安全事件。网络安全专家则表示,实际上不怎么关注网络安全的这类人群往往更容易受到网络侵害,属于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