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D1Net》2月27日讯
在当前的安全领域,提起DdoS,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但是若问知晓多少,或许寥寥无几。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的缩写,亦称洪水攻击。DDoS最早可追溯到1996年,2002年在国内频繁出现,并在2013年迈向成熟。DDoS攻击具体可分成两种形式——带宽和资源消耗,通过大量合法或伪造请求占用大量网络以及服务器资源,下面我们简单看一下具体分析
1. 带宽消耗型攻击
带宽消耗攻击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洪泛攻击或放大攻击。洪泛攻击的特点是利用僵尸程序发送大量流量至受损的受害者系统,目的在于堵塞其带宽。放大攻击也与之类似,通过恶意放大流量限制受害者系统的带宽;其特点是利用僵尸程序发送信息,但是信息却是发送至广播IP 地址,导致系统子网被广播IP 地址连接上之后再发送信息至受害系统。
带宽消耗的攻击方式主要包括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floods、ICMP floods、ping of death以及泪滴攻击。
2. 资源消耗型攻击
资源消耗型攻击主要包括协议分析攻击(SYN flood ,SYN洪水)、LAND attack、CC攻击、僵尸网络攻击和Application level floods(应用程序级洪水攻击),其中骇客们惯用及最爱的无疑就是SYN flood。
SYN Flood是一种非常典型和常见的系统资源消耗型DDoS攻击,是在TCP连接创建的握手阶段,利用客户端与服务器三次交互对服务器侧的TCP资源进行攻击。攻击者通过向被攻击目标服务器发出大量TCP SYN报文,使服务器打开并维持大量的半开连接,进而占满服务器的连接表,影响正常用户与服务器建立会话,造成拒绝服务。
D1Net评论:
真正认识DdoS本质内涵,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上,也不是一知半解,而是从本质上认知,以上关于DdoS的两种攻击方式阐释,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DdoS,从而做到安全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