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服务器厂商在中国出货量首次超过了国外厂商,2014年第一季度浪潮出货量超越IBM排名中国市场第一、全球第五。20年前中国服务器从跟随起家,多年一直处于追随和被压制的状态,从2011年开始,国内厂商与国外厂商进入胶着的平衡状态,然而从2014年的数据看,国产厂商已经从战略相持走向战略进攻。浪潮服务器获得中国市场第一,不仅是浪潮发展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服务器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中国企业在这场变局中的许多经验和体会,不仅仅是对服务器产业,对未来的中国IT产业发展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从外商服务器降价到国内用户越来越多选择国产服务器,到中国厂商超越国外厂商,其背后最关键的支撑都来自技术的一步步突破。
浪潮集团副总裁张海涛是在1996年进入浪潮的。在张海涛的回忆里,浪潮在1993年开始进入服务器领域,其后的5年里浪潮主要做服务器的研发,直到1998年之后,浪潮才开始建立销售团队。
当年,由于国外对中国技术封锁,在国内找不到有关服务器的样本和技术资料,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时任浪潮集团技术副总工程师的孙丕恕带着团队,到新加坡等巴统协议管不到的“边缘地带”收集资料,将国外厂商废弃不用的小型机服务器一遍遍地拆卸、组装,终于搞清楚了构造原理,确定了有关服务器的技术参数,功夫不负于有心人,在1993年诞生了基于英特尔开放平台的小型机浪潮SMP2000。这是中国第一台国产IA架构的服务器,打破了国外公司同类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垄断,这是中国服务器产业迈出的第一步。
1996年,国家863计划设立专项——“国产服务器推广和应用”选定浪潮和曙光分别承担IA和RISC架构的服务器研发和市场推广工作,这一年也被定义为中国“X86服务器元年”。自此,浪潮选择了IA架构服务器,曙光选择了高性能计算的发展之路,联想依托PC业务也开始涉足服务器业务。随后的几年中国服务器百花齐放,逐渐形成了与国际品牌三分天下的局面,浪潮、曙光、联想等国产服务器占据1/3的市场份额。也是从三分天下开始,国产服务器遭遇技术方面的严重瓶颈,从而进入了长达数年的发展转缓期,处于被国际厂商压制的跟随状态。
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国内各个服务器厂商开始选择各自的技术突破之路,在后续几年逐步形成了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断强化。浪潮在2002年开始进军高端服务器市场,2003年推出天梭系列,并于2004年5月刷新了由IBM保持的全球商业智能计算世界纪录。天梭产品的问世,也代表了中国具备研发高端服务器的能力,而之后发生了外企在竞标中,价格降下一半等事件,说明以浪潮为代表的中国服务器产业开始正式崛起。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服务器市场增长疲乏,而在这一年浪潮的4路服务器销量过万,曙光也发布了5000A超级计算机,并摘得了世界超级计算机TOP500的第十位,而华为也在这一年开始向服务器市场渗透。这一系列事件的出现,都在暗示中国企业已经进入了赶超外企的最后阶段。
2009年,浪潮研制成功第一台自主8路服务器。在服务器产业8路服务器是一个分水岭,从产业看它属于通用服务器,但从应用和市场层面看,划分为小型机更合适。也是从这里开始,浪潮做出了另一个战略试探,从高端通用服务器领域进入主机领域。2013年,中国第一台关键应用主机天梭K1系统正式上市,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最新关键应用主机技术的国家之一,也成为中国企业进入主机领域的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
从1993年跟随进入直到2014年竞争格局翻盘,让张海涛感慨最深的还是技术。如果不是在这个漫长的20年中在服务器领域不断地积累、不断突破,今天中国的服务器产业是不可能翻盘的。这20年每一个市场节点的突破,从外商服务器降价到国内用户越来越多选择国产服务器,到中国厂商超越国外厂商,其背后关键的支撑都来自技术的一步步突破。“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够有市场,也才能够有话语权,这个法则不仅仅是对服务器产业,对所有IT产业都一样。”张海涛对《中国电子报》记者坦言。
中国的市场高速发展呈现了非常多的新应用场景,这些新的应用场景不仅在中国具有典型意义,在全球其他市场同样具有代表意义。
只有最接近用户需求才可以最创新。这20年里,中国的服务器厂商是靠着紧紧地拥抱客户成长起来的。
1993年当浪潮造出第一台名为SMP 2000服务器,送到山东德州中国银行,孙丕恕对银行客户说:“我们的服务器肯定不比你们正在用的差,你们先试用,钱的事情以后再说。”随后的半年里,几乎是天天都到德州中行“软磨硬泡”,几个部下干脆住在客户那里,出现问题随时解决。架不住孙丕恕的反复游说,最后也被浪潮人的执着打动,德州中行花了100万人民币购买了两台小型机。浪潮和中国企业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启了服务器的产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之路,其后的两年时间里,建立了完整的产业体系。
上世纪90年代正是中国信息化建设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金融、电信的信息化快速铺开,国家“三金工程”开始启动。尽管当时依然还是国外服务器掌握着绝对的市场话语权,但中国企业和中国的服务器已经投身到相关的“金字工程”的服务中。
正是凭着对客户的贴身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服务器厂商的能力不断提升,甚至对国内企业信息化的理解也开始超越国外厂商。当客户对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地需要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的时候,客户把橄榄枝伸向了国产厂商,因为很多定制是国外厂商不愿意做也是无法做到的。国外厂商还在沿袭大规模大批量制造,靠市场营销手段去铺货的模式。这样的营销手段对于大量、分散的客户有效。但是对于信息化相对成熟希望改进完善的客户来说,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了。
互联网行业是一个代表。中国的BAT(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最早是百分百采用国外服务器,逐渐部分采用国产服务器,现在是大部分采用国产服务器,国产服务器在这个领域的翻盘,是因为国产服务器从性价比到对客户需求的理解以及定制化设计制造上,更符合他们的要求。一开始国外服务器厂商是不愿意为这个市场进行定制,因为定制利润太低,但是中国服务器厂商接下了这些活,正是通过为这个市场的定制,在深度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过程中,中国服务器厂商的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品质保证、供应链整合等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优化。伴随着中国互联网这几年的高速成长,现在国产服务器在这些领域已经获得了绝对的优势,当国外企业意识到这个市场的重要性和规模效应时,已经失去了这个机会。
现在不仅仅是互联网而是越来越多的客户,对基础设施服务器都采取了这样的选择原则:谁的服务、性价比好,谁更能满足需求就采购谁。而中国服务器厂商,正是抓住了这些用户的需求机会,获得了很多创新的突破。
张海涛坦言:“因为中国的市场高速发展呈现出非常多的新应用场景,这些新的应用场景不仅在中国具有典型意义,在全球其他市场同样具有代表意义,我们为满足这些新应用场景研发出的新技术、新架构、新产品,在满足中国客户需求的同时也能够满足很多海外市场的需求。”
事实上,这样的变局不仅仅是发生在服务器领域,在家电、电信等很多领域同样如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精益制造、高端制造,与中国庞大的需求市场互动,开启了中国制造业的变局之旅。
只有大生态链才有大市场,只有大市场才有大企业,浪潮希望和中国信息产业生态系一起加速中国信息产业整体变局。
英特尔和IBM分别创造了平行和垂直生态系两种生态链的商业模式。中国的服务器市场最早从中低端打开局面,一方面与中低端市场中国服务器厂商技术突破有关,也与中国应用软件、平台软件的发展相对成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X86市场的开放有关。但在高端服务器市场尤其是主机市场,中国服务器产业要想建立话语权做大市场打开局面,就需要打破国外主机已经建立起来的用户、产业链生态圈。
产业生态是阻碍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最大的障碍,全球IT产业链被美国企业牢牢把控,形成了十分牢固的利益圈子。中国企业要进入主机这个领域,就要分走原本属于他们的产业利润。因而,他们采用各类手段将中国企业排除在外,中国企业只能“剃头挑子一头热”,单方面与美国产品兼容,而不会获得对方的支持。
因此2013年天梭K1正式上市之时,浪潮就坚定地选择了与国产相关厂商合作的道路,并从那时起萌生了要做国产主机产业链的想法,国产主机要和国产中间件、数据库、应用软件等一起跳舞,于是有了国产主机产业联盟。事实上要建立生态链不仅要与合作伙伴一起跳舞,更需要与客户一起跳舞。在2104年1月,浪潮启动了国产主机“K迁工程”,透过样板示范、提供工具与方法论、建设全国4大迁移测试中心等加速国产主机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
“现在,有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合作伙伴的支持,天梭K1实现了批量出货,很多国外的数据库和中间件厂商主动找上门来要互相测试兼容要谈战略合作,国产主机的产业生态在进一步的健壮。”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恩东说。
眼下正是中国信息产业变局的重要节点,中国的信息产业需要根据中国的企业需求进行重构。王恩东坦言,中国客户需要吃中餐,中国IT企业应该真正研究用户的需求,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技术、产品和方案,以此来进行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从而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不久前,苏州中晟宏芯宣布将基于POWER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器芯片并将于2017年向市场推出。浪潮集团的有关负责人对《中国电子报》记者坦言,采用国产服务器芯片,与国产生态链一起成长,浪潮责无旁贷。
王恩东说,只有大生态链才有大市场,只有大市场才有大企业,浪潮希望和中国信息产业生态系一起加速中国信息产业整体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