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信息化”还是一个“进行时”。2012年刚刚完成ERP上线的浙江贝拉乔家居产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刘斌忍不住道出了其间的“苦水”:“ERP往下实施的时候,在各个层面都会遇到阻力,管理、销售、生产、采购等各部门的人员都会怨声载道。初期讨论模式和流程,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对于员工来讲这些都是额外的工作,不愿意干的情绪很普遍。除此之外,ERP系统需要对原本的生产系统进行调整,这种‘阵痛’的过程让管理者‘头痛’!”
同样一套系统,有的企业应用得很成功,工作效率提升,交付周期缩短;而有的企业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甚至失败,这中间出了哪些问题?是软件不匹配?还是企业自身的原因?企业管理者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和理念去推动ERP的上线,以及如何使ERP的应用落到实处,这些看似专业化的问题,其实本质只有一条,那就是如何让ERP这个管理工具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生产运营。
中小企业的ERP应用之殇
浙江贝拉乔家居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斌提到的中小企业在ERP落地上遇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这也跟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发展阶段和生产经营特点有着很大的关系。用友优普信息化专家范朝晖凭借自己多年服务于中型企业ERP项目的经验指出,中小企业发展之初重速度、重规模,其经营管理是“粗放型”的。首先体现在企业的管理者在做决策时通常是凭借商业经验,“拍脑袋”决定下来的。比如,一家营业额20多亿规模的企业连成本都算不清楚,只知道自己的企业是挣钱的(俗称“包袱账”),哪些产品对利润贡献大,哪些经销商及地区对利润贡献大,哪些促销活动对销量贡献大,这些都不清楚。“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内外部的竞争、管理压力要求精细化管理和生产,用数据来支撑经营决策。一家做高端手机外壳注塑的企业的CEO曾说:‘同行注塑一套外壳要18秒,而我们只要16秒,我赚的就是这2秒的钱。’”范朝晖说,如果说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体现为“效率”的话,那不犯错误就体现为“风控”。小企业靠老板能力,大企业靠制度流程,信息系统就是企业提升效率、固化风控点的好工具。粗放式的经营管理带来的是不规范的管理模式,从不规范到规范,这之间的距离不是简单地上线ERP软件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企业从头到尾,从内到外的一次彻底“洗 脑”。范朝晖举例说,一家新 疆的企业,过去因为货车和上下班人流混走一个大门导致发生多次事故,于是企业出台规定人车分流,走不同的门,只不过需要员工绕行几步路。就连这样一个看似再正常不过的改变,员工都无法适应:“我走那个门都多少年了,怎么就不让走了?!”这其实看出在改变员工工作习惯上存在多么大的阻力和难度,难怪刘斌谈起ERP上线,第一个难点就是员工工作习惯问题。“通常ERP实施最直接的阻力是来自工人,”范朝辉说,来自操作层面的用户经常的抱怨是不如手工在纸上写方便、随意,在系统中要受很多限制,还有,产供销财务在系统中拉通后,很多岗要考虑当上下游岗位的处理要求。此外,在中间管理层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原本自己部门负责的一些工作消失了,或由别的部门承担了,或需要做的工作更多了。这些变化会让中层管理人员发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发生变化,产生“不安全”的感觉,这些感觉有多种表达方式,对系统上线的抵触和不配合就是其中之一。
中小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有其历史性,但不意味着信息化就走不下去,青岛鼎信通讯股份有限公司CIO胡四祥在总结企业信息化经验时说,中小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信息化。一度青岛鼎信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所在的电力电子行业因为变化太快,产品种类太多,被认为是不适宜做ERP的行业,但胡四祥认为,在如今的技术、商业环境下,不适宜做ERP的行业和企业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