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IBM带来的冲击
2013年IBM宣布把x86服务器出售之后其实切断了与许多互联网公司过多交集的机会,与放弃自己亲手开创的PC,磁盘和DRAM业务一样,这与IBM一贯的服务于高价值的企业级用户的理念一脉相承的,然而互联网时代对IBM带来了很大冲击。
一 个大的趋势是,互联网的不仅在业务上对许多创同行业带来变革,而且互联网公司还在向企业级市场输出技术,比如容器和微服务技术,许多人都开始不仅仅做自己的业务,还在跨界,最典型的就是,做电商的巨头做起了云计算,另有许多新兴的公司一并瞄准了企业级市场,企业级市场从未这么热闹,IBM的压力也就空前的大。
另一个趋势在中国叫互联网+,许多传统公司开始成立或者壮大自己的IT部门,提升自己的IT服务能力,很强大,据了解,某家民营银行的IT团队规模达到了300人,有了很强的IT实践能力。
但是对IBM来说,又有看起来很充分的理由面对这部分用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但事情似乎正在起变化,不专业的人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做着别人原来做的事情,许多互联网的东西开始渗透到企业级市场了。
另外,IBM在中国市场受到了去IOE的压力,在互联网+的口号下,IBM与许多IT巨头一样,加入了帮助客户进行互联网+转型的大潮,针对中国市场还提出了做中国合伙人的战略。
摆在IBM面前的问题是:要不要好好服务互联网客户,如何面对互联网这股力量的冲击,高价值战略是不是做一些调整,SMAC战略转型的诚意和幅度够不够,这些问题作为旁观者我们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存储和服务器作为原来的业务中心可做的还有多少,IBM做的如何呢?
IBM存储与互联网用户天然隔阂
硬件部分主要是存储和服务器,服务器的互联网基因比存储强,除了卖掉的x86服务器以外,IBM的PowerLinux做了好多年了,除了大型机以外,一些服务器跟开源算是有一部分交集的,然而存储这部分跟开源关系比较远。
与 服务器不同,IBM的存储部分几乎没有做任何过于贴近互联网用户的大动作,还是以传统企业客户为主,IBM存储产品线现在主推FlashSystem闪存 和光谱存储软件定义存储产品系列,每次的闪存联盟活动上都有许多行业客户展示,先后有零售、制造、视频、金融、电信等多个行业,这点非常值得肯定,其中也 有互联网电商用户,但很少,IBM的闪存产品线非常清晰,没太多为互联网应用定制的内容,IBM的东西没能影响到互联网行业太多。
但是互联 网的技术却在影响企业级存储的玩法,IBM收购Cleversafe就是很好的例证,IBM在对象存储上做的很少,Cleversafe就是看准了对象存 储在企业级市场的应用前景才专心做企业级市场业务的,IBM的黄永志坦言,企业级应用达到采用对象存储的临界点了,企业级应用也需要大规模部署对象存储应 用了,企业对归档存储的需求越来越高了,膨胀起来的企业应用在规模上越来越像互联网应用。
存储开源在前一段时间引起一番讨论,反对存储开源 的人都认为,没人愿意为开源的存储买单,如果出错了找谁去,企业级应用尤其如此,一旦出现问题,开源的很难找到问题的根源,开源与互联网有着天然的血缘关 系,而IBM成功的经验告诉他,可靠的大机是封闭的,可靠的存储是不能开源的,这是IBM与互联网应用的天然隔阂。
反观许多新兴的企业级存储厂商,他们在存储乃至数据中心领域有许多对互联网用户的解决方案,有的有服务器有中低端存储,甚至有的还有网络解决方案。
存储市场尤其警惕新兴势力
市 场上,IBM存储还需警惕中国崛起的存储厂商,国内存储厂商纷纷推出了高端存储产品,在市场认知上没有明显的不足,新兴厂商与原有厂商的技术鸿沟已经消 失,但在市场和自我生态上还有差距,这是客户需要长时间观察才能了解的,这是需要客户自己发掘的,新用户很少,优势很少,企业级用户的惯性会继续选择。
在市场操作上,国内的存储上上有着与IBM等传统巨头截然不同的打法,早前在与一位系统集成商朋友聊天的时候谈到某位国产IT巨头,他表示该公司在落成项目之后的回款时间长达两年,这是普通系统集成商承受不起的。
另 外一则关于该公司的传言来自一档凤凰卫视的谈话节目,一位嘉宾的外国朋友是一家海外公司的领导,公司有上千外国白人员工,在一次项目谈判中,一家给的报价 是200亿美金,另外一家给220亿美金,中国的这家企业给出的报价则是100亿美金,最后中国的这家企业完成了该项目,而且没出什么问题。这一做法与 IBM这样的厂商的高价值策略在截然相反的,产生的效应是IBM不想看到的。
唯有新的竞争优势才能保持高价值策略,但是如何打造新的竞争力 呢?IBM善于打造一个产品,它能开创一个行业,这是它值得尊敬的地方,但是不擅长做好一个行业,这是悲哀,这时候需要用上一个管理学上看起来容易理解但 有很神秘的词汇——“基因”。等什么要被创造出来的新东西的成本太高,成功几率低,不推荐,那就只有收购了。
IBM最应该思考的是高价值战略,因为它让传统的存储硬件在互联网时代显得很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