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对财新记者说,2016年的工作重点是完成国芯定增,并启动存储工厂的建设。近期,紫光集团正式拿下长江存储,存储棋局迈进一步。12月21日晚间,紫光国芯(002049.SZ)公告称,紫光集团旗下紫光控股将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湖北国芯投资和湖北省科投共同出资设立长江控股。
长江控股注册资本386亿元,其中紫光控股拟出资197亿元,占股51.04%。长江存储是长江控股全资子公司,这意味着紫光集团实现了对长江存储的控制。
长江存储2016年7月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89亿元,股东包括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湖北国芯投资和湖北省科投。目前,长江存储实际运营主体是武汉新芯,拥有12英寸集成电路技术研发与生产制造能力。未来业务将专注于3D NAND工艺研发和产品的开发、生产,大规模布局存储器领域。
实际上,长江存储成立之际,紫光就参与其中。根据最初的设想,长江存储注册资金分两期出资,第一期由国家大基金、湖北国芯产业投资基金、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共同出资,第二期由紫光集团、国家大基金共同出资。紫光集团赵伟国任董事长,国家大基金总经理丁文武任副董事长,武汉新芯总裁杨士宁任总经理。
长江存储被业内视为中国最主要的两股存储力量合流。芯谋研究首席分析师顾文军对财新记者分析,紫光集团、武汉新芯单独做存储器,均有一定困难。紫光集团缺乏团队、技术和工厂,武汉新芯则是市场化能力、融资能力相对较弱。合在一起,能够整合资源和资金,避免内耗。
“紫光和武汉新芯能走到一起,我觉得这是大家在不断探索中形成的共识:做存储器四面开花是不可能的,一定是集中资源、人力、财力去做。”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所长魏少军称,在这个过程中,专家们、大基金做了许多工作,但关键还是在于紫光的掌舵者赵伟国和武汉新芯的管理层都意识到,只有合起来成功的概率才是最高的。
赵伟国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紫光担负中国存储产业大旗已是各方的共识。他将长江存储定位成“紫光的第一存储基地”。紫光的管理重点是为长江存储建立市场化的用人、决策、激励机制,同时为长江存储整合国内外的各种资源。
赵伟国介绍,存储芯片行业存在规模效应,除在武汉布局30万片的产能外,紫光会在国内再选一个地方,布局30万片的产能。赵伟国还称,在存储芯片领域,紫光是自己制造,没打算代工。
紫光国芯作为紫光发展存储的核心平台,去年11月提出的800亿定增方案仍未获批。按照计划,紫光国芯拟以27.04元/股的价格向九名投资对象增发29.6亿股,募集资金800亿元。其中,600亿元用来投入存储芯片工厂,37.9亿元用来收购台湾封测厂商力成25%的股权,162亿元用来收购芯片产业链上下游的公司。
紫光做存储,钱从哪里来?赵伟国称,“我们目前有充裕的现金,也有很多的投资伙伴。在中国目前投资半导体,钱不是问题,核心是要把项目做好、做成功。”
魏少军认为,资本不是问题,最担心的是政府、商业股东是否有足够的耐心,运营过程中遇到困难能否坚持下去。他举例称上海华虹,15年前就开始做DRAM,最后不赚钱,各方放弃。在他看来,目前资本对投资的坚持格外重要,否则前功尽弃。
顾文军认为,紫光做存储道阻且长,第一步要看与国际厂商的技术合作能否谈成,第二步是能否拿出有竞争力的产品,第三步是产品能不能卖得好、实现盈利。
紫光拿下长江存储,紫光国芯股价今日开盘即涨,上午收盘报32.87元,上涨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