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型基础设施,即利用同一套设备实现多种功能诉求,包括网络、计算、存储、软件以及自动化,已经在2013年真正迎来腾飞,而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多家强大的虚拟SAN厂商集体进入市场。
如果没有意外杀出的黑马,那么2014年的vSAN领域将聚集以下四位竞争者:VCE、Nutanix、SimpliVity以及VMware,不过我认为Maxta征服庞大市场的渴望将推动其很快迎头赶上。
VCE
VCE是最初投身于融合型基础设施的一家企业。鉴于其对现代融合技术的巨大贡献、先驱者地位以及与众不同的企业精神,VCE这家年轻的初创企业赢得了令人瞩目的超高人气。
VCE由思科、EMC、VMware以及英特尔四大巨头联合持有,可以被视为保守型数据中心设计理念的功能综合体。简言之,VCE所打造的产品与“小型”或者“廉价”这样的字眼完全搭不上边。就连VCE的“入门级”设计方案都足以把经验尚浅的技术小组逼疯,而且其中完全不会涉及任何所谓“商用型”组件。
VCE在融合型基础设施方面的经验最为丰富,但该公司所选择的利用方式却与其它竞争者完全不同。VCE所推出的规模最小的产品是一台24U全机架设备。就目前为止,其产品需要依赖于传统SAN、交换机制、思科刀片服务器等相关系统才能正常运转。
但除了VCE之外,市场其余部分的走向却完全不同——各大厂商正努力向配备存储机制的商用服务器靠拢,并在各个节点当中利用创建出GFS类对象存储体系的虚拟SAN、从而使各个节点结合在一起。相对于VCE的保守态度,现代融合型基础设施的主要诉求在于大幅降低使用成本;尽管这种设计不会牺牲设备的弹性水平,但却无法在原始数据吞吐能力或者延迟水平上与VCE相媲美。
VCE专门为那些财大气粗的客户提供企业级基础设施。公司的销售团队、社交媒体推广人员以及市场营销人员都在不遗余力地宣传“商用必死”这一概念,同时也在努力促使那些对价格非常敏感的中小企业系统管理员(例如我自己)“弃暗投明”、改旗易帜。这是VCE自己的世界,与其它竞争者可谓格格不入,对此我也实在没有更多可谈……
Nutanix
Nutanix公司的优势似乎主要体现在他们所聘用的数量庞大的雇员方面。该公司拥有出色的技术,没错,而且似乎也将不少在VMware生态系统中颇具影响力的人才招揽到了麾下。他们拥有四位VCDX(即VMware认证设计专家)——据我所知这一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多位VCP(即 VMware职业认证)持有者、vExpert以及技术社区牛人。
该公司还充分发挥了旗下员工之间良好的思维共享机制与超群的产品销售能力。即使大家出席的是一场与存储或者虚拟化八竿子打不着的技术活动,Nutanix的员工都会准时出席。该公司拥有全球顶尖的卓越智力资源,不仅富有魅力、活力四射而且最关键的是——他们能够冷静地看待自己手中的技术筹码。
综上所述,Nutanix公司给我们留下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整体印象。人们关注他们、谈论他们的技术,但却不知道他们何时才会真正将技术转化为成熟产品。Nutanix显然认为融合型基础设施将成为新的市场黑马并坚持着这一判断:他们对于总价值达15亿美元的首轮公开募股不感兴趣,因为他们并不仅仅将自己看作数据中心当中单纯组件的供应方。在他们看来,这家公司就是数据中心本身:只需要添加几台交换机以完成物理连接体系,基础设施当中剩下的工作全部交给Nutanix打理就好——没有什么搞不定的。
SimpliVity
SimpliVity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如果从该公司的员工口中了解他们的产品,我们几乎感觉不到SimpliVity涵盖数据中心一切业务的雄心。没错,他们的主要关注重点在于如何能让产品变得简单、高效而且——最重要的是稳定。
SimpliVity的理念很少针对那些规模庞大、谷歌风格明显的统一型数据中心——这些机架层层叠叠、节点万万千千的融合型计算“蜂巢”根本不是他们的主战场。不过为了消除误解,在这里我要声明一下——SimpliVity完全有能力打理这样的基础设施环境,只不过该公司仅仅把这类大型云服务供应商以及企业巨擎视为承载自身未来发展的基石“之一”。
SimpliVity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小规模业务环境当中:这里部署一套SimpliVity集群、那里再部署一套,在总部内弄上十几套并为其配备存储、备份以及快照等相关体系——不必严阵以待、无需暴土扬尘、更没有筋疲力尽,这就是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
与Nutanix类似,SimpliVity同样拥有优秀的企业成员。但与Nutanix不同,该公司直到最近才开始真正实现盈利。 SimpliVity到目前为止刚刚完成成功脱离业界巨头阴影所必需的早期积累,但其在最新一轮业绩调查中的出色表现使其一马当先、成为魅力四射且值得信赖的市场骄子。SimpliVIty公司正慢慢从各个方面向Nutanix靠拢,但二者在发展节奏、施展舞台以及受众群体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VMware
VMware的vSAN可谓这一领域最大的未知因素。vSAN目前尚未正式推出,而且没人知道它的具体定价如何。根据我对其测试版本的初步体验,这套方案似乎功能薄弱、定位尴尬且对用户不太友好。vSAN在使用感受上是一款纯粹的VMware产品。我们需要将其部署在特定集群当中。我们将其启动、加以调整,并在非常详尽的指导与支持之下加以使用。它的设计目的在于补充VMware生态系统,但同时又要非常谨慎地处理好定位平衡点、避免其与 EMC旗下的业务产生冲突。
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这还只是测试版本。但只是也许,我也不能完全确定。VMware公司的员工在讨论过程中,似乎对于某些用户(也就是我)希望通过并不严格符合VMware硬件兼容性列表以及白皮书配置指南的方式使用该产品的情况感到震惊。现在我不得不打电话给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解释消除对方对我这种“极端”使用情况所产生的敌意。
由于我对实际产品的了解还比较有限,因此要作出中肯的评价其实很不容易。根据目前所收集到的情报,我认为vSAN似乎拥有Nutanix或者 SimpliVity产品的全部刻板属性:所支持的范围非常有限而且对于打算跳出限制的用户充满排斥。事实上,vSAN这套方案看起来并不像 SimpliVity那样专注于数据、也不像Nutnaix那样擅长规模化、更不像Maxta那样强调适应性。
尽管说了这么多缺点,但vSAN仍有一大不容置疑的优势——它将由VMware负责销售,而VMware这个名字本身就意味着大量企业用户的采纳以及强有力的背后支持。单从产品名称上看,VMware也是惟一一家直接从SAN领地上寻求虚拟方案生存空间的企业——未来他们还将带来更深层次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