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初探
台湾地区在存储器方面重投资而未能奏效,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可以认为台湾地区在半导体策略上的一次重大失误。据笔者观察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首先,台湾地区在发展存储器产业中主要采用代工模式,而代工模式在DRAM中以失败告终。
众所周知,在DRAM产业中有两个趋势已成为共识,一个是工艺制程转变快,紧跟摩尔定律。另一个是月产能达15万片的超级大厂盛行,投资高达50-80亿美元。主要原因是出于运营成本的考虑,运行3个5万片晶圆厂的成本肯定高过一个15万片晶圆厂。
按此理分析,代工厂的产能小,无法与IDM厂竞争。当产能足够大时,一来代工厂担心未来订单不足而犹豫扩充产能,同时那些IDM厂又担心代工厂会与自己争夺客户。
另外,从根本上那些IDM厂也不可能把最先进制程的产品交给代工厂。因此,代工模式在DRAM业中受到质疑,中芯国际于2007年退出存储器代工可能也是基于此理。
其次,台湾地区存储器产业中缺乏自有技术,过多的依赖于技术转移。例如,此前力晶与尔必达,茂德与SK海力士及华亚科与奇梦达(现在的美光)。台湾地区厂商基本都没自主技术,等于缺乏脊梁。
这也是台湾地区存储器追赶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
最后,是全球存储器的市场未能达到预期。当时,几乎2/3的新建或扩充产能集中在存储器产业中,但需求端并没有快速成长,造成供过于求的局面,最终导致DRAM和NAND闪存价格的持续下跌完全超出市场预期。
台湾地区存储器产业经过近5年努力,花费300亿美元以上的投资,结果未能超过韩国。一方面表明韩国在存储器方面的实力之强大;另一方面也证明光靠花钱并不能解决问题。
随着华亚科在2016年正式被美光收购,也标志着台湾地区自主存储器产业没落,虽然还有相关产业存在,但已不是台湾地区公司和资本主导。
任何策略都不可能简单地复制,任何成功都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促成的。台湾地区在半导体业总体上是成功的,但是此次存储器之梦未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