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D的诞生至今已经很久,可SSD真正进入普通消费者的视野里不过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发展势头很猛,如果不是价格在阻挠,恐怕HDD早已失去了桌面存储市场这块蛋糕。经过了最近几年的发展,SSD已经不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高端玩物,而是更多的面相主流消费群体的普条配件。
那问题来了,您对即将选购或者已经使用的配件SSD知道多少呢?恐怕99%的消费者也只是略知一二,其实关于核心问题我们不需要太深入的讨论,如何选购消费者会更在意。
其实SSD选择起来难度并不大,入门用户自然以价格为首要参考,高端用户则是性能做参考。在这里,规格一项就被我们华丽丽的忽略过去了,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规格是决定产品性能、稳定性和价格的首要因素,所以我们有必要把它拿出来谈谈。
主控是重点千万别凑合
在这里,我们说到的规格主要是指闪存颗粒和主控芯片。曾经名噪一时的SandForce主控现在已经变更到希捷旗下,特性依然是不断的跳票。Marvell主控的发展按部就班,时不时的推出新品,再最近出现的一批SSD新品里就有3款Marvell新主控,分别是9188、9189和9190。
Marvell 88SS9189主控
我们并不能单一的从型号上来区分它的好坏,因为序号最高的9190是针对TLC颗粒所推出的,而9188仅提供了4条信道,实际表现不如9187,只有9189才是Marvell目前的当家旗舰主控。
能与Marvell 88SS9189相提并论的主控还有两款不得不提,一个是三星MEX主控,另一个就是Indilinx Barefoot3主控。两颗都是重量级选手,MEX具有的特性是3颗核心,提供了极为强劲的性能。而Indilinx Barefoot3主控则是一颗主核心和一颗协核心,有着处理器级的称号。
S4LN640x960-8030(MEX)主控制器
三星研发的MEX主控制器,属于ARM架构的三核处理器,具备更强悍的多任务、多路数据读写传输能力。主要提高在算法设计和CPU的频率。
Indilinx IDX500M00-BC(Barefoot3)主控芯片的运行频率为400MHz,基于ARM Coretex-A9的双核心基础,将其中一个核心改为OCZ Aragon核心引擎,支持RISC程式语言架构,可以用最精简的程式语言撰写复杂的指令集,专门针对现今闪存的的ECC(错误纠正)引擎的要求。
主控当然并不止以上几种,但这几种却有着强烈的代表性。比如价格亲民颇具性价比的JMF667H、SF2281、群联PS3108等主控均是当前入门产品中所常见的。
颗粒选择就两大阵营
在闪存颗粒的区分上相对会容易些,可以按照制程和架构来区分。以美光和英特尔为代表的ONFI3.0同步颗粒制程普遍是20nm,也有新品是16nm或是老一些的25nm(基本绝种)。另外就是东芝、闪迪和三星阵营的Toggle2.0异步颗粒,目前的工艺达到了19nm制程,上一代24nm已经消声遗迹。
美光20nm ONFI MLC闪存
来自美光的“3VA2D NW542”20nm MLC NAND,ONFI3.0同步闪存,标称寿命3000P/E。FBGA封装已经成了美光原厂颗粒的标准封装方式,看上去比TSOP要整洁不少。
东芝原厂TH58TEG7DDKBA4C 16GB MLC闪存
东芝A19nm Toggle MLC颗粒,是Toggle阵营中的新宠,性能上强于ONFI同步颗粒是公认的实事,但也要看看是谁家的货搭配了什么样的主控。
三星3D V-NAND颗粒
主流之外的高端,三星今年夏天推出的新品中首次采用了3D V-NAND颗粒,简单的说就是3D闪存。内部构造也顾名思义,就像同样大的一片土地,盖平房能住10人,盖楼房能住100人一个意思,容量上的突破就靠它了!它还具有一个匪夷所思的单颗容量。
除了闪存颗粒和主控,还有缓存没有介绍,缓存在SSD中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但没有哪个用户购买SSD的时候看缓存的品牌和大小,只关心有或者没有。而这个问题很好回答,绝大部分主流SSD都是配置了外置缓存。
接口种类过于丰富
另外还有不得不提的一部分就是接口,由于SSD的种种特性,它可以摆脱HDD所留下的一些“老传统”,比如SATA接口就是其一。不需要水平放置盘体、工作时不会产生共振、没有机械运动部件等特性都让它完全可以领创接口,摆脱那笨重的身躯和凌乱的走线束缚。
传统的SATA3.0接口
PCIe SSD在这种情况下孕育而生。早期的PCIe SSD就是单纯的PCIe 2x/4x/8x。而今年大佬英特尔为了推M.2接口,将新一代芯片组中加入了原生支持,其中有早起的Z97/H97和刚刚上市不久的X99。
PCIe SSD比起SATA而言在速率上有非常大的优势,可以轻松突破600MB/s,有些成绩出众的产品读写速度直接突破3000MB/s比SATA接口是成倍的增长,但是售价高直接让它成了少数玩家的高端玩物。
低成本的M.2接口SSD离消费者更近
在英特尔的极力推崇下,今年M.2接口SSD大喷发,但市场反响一般,虽然有着1GB/s的理论传输值,但架不住厂商用SATA通道,这样的产品速率被严格的限制在了560MB/s,与SATA3.0无异议。有少数PCIe通道的产品,价格却不亲民。
其实M.2还有M KEY和B KEY之分,M KEY接口的理论速度在2GB/s比B KEY高了足足一倍。但产品却非常稀缺。
左图为M KEY 右图为B KEY
市场当然不乏打酱油的产品出现,mSATA接口就没能避免这种厄运,不到1年的时间久惨遭弃用。
被抛弃的mSATA接口
在结合了以上的介绍,用户们在选购SSD时应该已经非常清楚明了什么样的产品适合自己。但是受预算限制的用户很容易被价格左右。
SATA才是消费者的真爱
不如根据价格预算列出大概其的产品能使用什么样的颗粒和主控,以便选购。
选购SSD从此简单
入门剂用户首选128GB SSD,价格普遍300~400元之间,大多数产品使用了JMF667H、PS3108主控与美光20nm或者东芝19nm颗粒,可优先选择大厂产品,品质更出色,售后更靠谱。
中端用户可选高端128GB SSD或者主流256GB SSD,价格区间在700~900元之间,其中不乏价格更低的,但品质和品牌都大打折扣,多花一二百是否值得,用户可以自行衡量。
高端用户选择自然是256GB SSD起步,其中高端256GB SSD价格赶超512GB低端货,但选择上并不困难,高端用户一向看中品质。购买预算在1500以上的产品并不多,依然推荐一线品牌,能自己生产主控、颗粒的就更好了。
发烧级用户可以选择PCIe SSD,价格高,性能强的同时还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这类用户普遍没有预算,见好的就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