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存储:AmpliStor擦除码+对象、SAS SAN性价比

责任编辑:vivian

2012-04-12 08:46:10

摘自:比特网

关于IDF2012第一天的技术课程“云存储使用模式和参考架构”,我们已经看到有朋友表示和去年IDF存在一些重复的内容。

关于IDF2012第一天的技术课程“云存储使用模式和参考架构”,我们已经看到有朋友表示和去年IDF存在一些重复的内容。不过在笔者看来,还是有不少更新的部分,能够给读者以启发。

Xeon LC5600、建立在擦除编码上的对象存储

最近这两年,Intel一谈到企业存储架构,基本上就是x86标准化平台+横向扩展(Scale-out)。NFS v4.1(即pNFS)提出了并行文件系统的行业标准,不过这就和PCIe闪存卡领导厂商Fusion-io不加入NVMe标准化组织一样,在集群NAS市场处于优势的EMC Isilon等对NFS v4似乎也没什么兴趣。

在“云存储”时代,由于海量的数据对象(文件等)迅速增长,传统文件系统对于元数据的处理能力开始成为进一步扩展的瓶颈,集群文件系统尽管支持更高的性能和容量,但其存放的文件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也会遇到各种问题。不少业内专家认为对象存储(Object Storage,或称目标存储)的未来比较看好。其特点是在控制节点上只保留少量元数据(相对于文件系统而言),记录对象存放的位置(二维地址)即可,而其余描述对象特征在内的多一部分元数据与对象一同放在存储节点上。减少元数据的处理负担,就能提高支持的对象数目,具备更大的扩展性。

上图中列出的在应用服务器上通过存储客户端(代理程序)访问只是一种形式,使用元数据和用户数据互相独立的路径适合于需要高带宽的应用(如HPC等),对象存储通常还可以支持HTTP和REST等标准协议。

在去年IDF上,Intel讲的是针对存储和通信的Xeon(至强)C5500/3500平台,而今年我们在这里也没有看到Xeon E5。毕竟相关服务器刚刚发布,衍生的存储产品等个半年、一年也很正常;此外还有C600芯片组中的集成的8端口6Gb/s SAS控制器,由于一些原因现在只能支持3Gb/s也是个不利因素。

上图中的Xeon LC5600和E3应该就是分别替代C5500/3500的产品。“LC5600”如同Xeon 5600那样在C5500的基础上增加了6核型号,L则代表低功耗。至于“英特尔快速存储技术企业(RSTe)”,凭借笔者在这一领域多年的了解,应该就是指LSI的RoC(RAID on Chip)及相关软件。而Xeon E5平台上C600芯片组的RSTe固件及驱动估计也是来自LSI的技术。

这个对象存储节点示例,告诉我们如何使用小尺寸的mini-ITX主板和低功耗(20W)的Xeon E3-1220L CPU来搭建1U机箱内放置10个3.5英寸驱动器的高密度平台。通过Supermicro AOC-SASLP-MV8 SATA PCIe HBA(可以想象主板是哪个品牌)扩展卡连接8个WD企业级SATA绿盘(5400RPM低转速),还有2块盘应该是直连到主板的SATA接口。

 

在IDF2012上展出的AmpliStor大规模对象存储(Large Object Store)参考架构

 

不过在Intel本次IDF的存储合作伙伴AmpliStor——这家欧洲厂商看来,对象存储节点其实完全可以不用Xeon E3,只配备Atom即可(上图中的蓝色1U机箱都是)。以我们对Atom的处理能力的认识,如果在企业存储应用中实现多块硬盘的软件RAID 5/6本地数据保护恐怕有些吃力。

而AmpliStor的做法是,他们根本没有采用RAID,取而代之的是擦除编码。对于擦除编码和分簇RAID这些新技术笔者还没有太多研究,AmpliStor的工作人员现场向我表示,他们可以选择在8、12或者16等驱动器数量上,最多允许其中4个离线而数据不丢失,并且重建速度远快于传统RAID 5/6,使用Atom CPU。在机架上方的2U控制节点中,也只要一颗Xeon E3处理器。

随着单个硬盘4TB容量的推出,只拥有1、2块驱动器冗余度的RAID 5/6,在重建时间及其引发的可靠性上面临着挑战。

在IDF技术课程资料中对此是这样描述的“在大型对象存储(容量存储)上实现可靠的数据保护及高效的存储效率——基于英特尔平台大形存储参考架构之优点:较奇偶校验RAID 更可靠的数据耐用性擦除编码级别的英特尔技术,更高的存储效率(相较于复制三次的资料保护方式,比如HDFS文件系统等分布式存储应用,笔者注),使用英特尔服务器和存储产品借助智能计算降低存储成本”。

SAS SAN高性价比:将于12Gb/s时代成熟?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Intel的“双工SAS”参考架构。这里面的服务器和JBOD扩展柜(使用LSI SASx24A扩展器芯片)之间通过2个高可用配置的LSI SAS6160 SAS交换机互连在一个“SAS SAN”网络中。这与笔者在LSI存储论坛中提到的HA DAS有一定相关之处。

上表的结构成本,显然是SAS比千兆和万兆iSCSI的性价比更好。不过笔者在这里想提醒两点:首先,以太网基础设施是普及且成熟的,可选的供应商也较多;另外,LSI SAS6160使用了2颗LSI SAS2x36扩展器芯片,其受限于此不能实现全线速无阻塞的交换(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分析计算一下)。在这方面,笔者相对看好PMC的68端口12Gb/s SAS扩展器,当然LSI的第二代12Gb/s产品也不会满足于停留在48端口上。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