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第十九届 CENCE企业协作及通信大会(cence.d1net.com)于4月25日在北京新世纪日航饭店盛大举行。4月26日还有2017 CCS企业云计算高峰论坛(ccs.d1net.com),这也是国内面向政企客户的最重要的一个云计算会展。CENCE企业协作及通信大会上,BAT包围下的协作通信将成为主要议题。
以下是现场速递。(声明:本稿件来源为现场速记,可能有笔误和别字,仅供参考)
神州控股首席科学家 谢耘
主持人:非常感谢余总带来的精彩分享,上午的压轴演讲,将来自神州控股首席科学家 谢耘,他将带来:以主体虚拟映像 构建智能系统,掌声有请!
谢耘:范总,各位来宾,大家好!前面的一些嘉宾都介绍了很多很好的技术和产品,我今天花点时间讲一下这些年我们在探索的一个新的做IT系统的模式,在智慧城市,个人领域,我们都在探索,而且也做了很多实践。对企业可能也会有帮助,所以咱们这次大会组织者找到我,想让我介绍一下。其实前一段在航天科工智慧企业的会上我也讲了一下,这个思路是个全新的一个思路,争取把这个思路给大家讲清楚。
信息应用实际上我们要看的话,其实我给划成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计算机刚出来的时候,其实是做科学计算,处理的数据都是数值,解决就是一个点,一个点的计算问题,孤立的,解决完就完了。
第二个阶段,上世纪五六是南戴,计算机应用开始扩展到其他领域,开始普及,做我们所谓的业务流程,在线交易,ERP也罢,OA也罢,银行系统也罢,其实都是业务流程。所以这个用的数据就是所谓结构化的数据了,它解决的问题是业务,是把一个流程怎么样实现。
所以,第一个阶段是解决一个计算任务,计算机应用的起点就是从一个任务开始,把这个任务计算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阶段就是解决流程,怎么有效的把这些流程能够来实现。到了现在,就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刚才很多嘉宾在谈结构化、非结构化等等这些应用的融合。到第三个阶段,应用的起点到底是什么?IT系统应用的起点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应用?第一个阶段是计算任务,第二个阶段是机损流程,第三个阶段大家能干什么?我们认为这些年的实践,第三个阶段IT系统应该全面的服务于一个主体,什么叫主体?人是最基本的主体,人的组合组合成企业是一个复合性的主体。再往大,一个城市也是一个复合性的主体。我们认为到了第三个阶段,IT应用应该全面的服务于不同类型的主体,当然这不是所有的IT应用,IT应用应该演化出这样一个方式,这将是一个很主要的方式,很核心的方式。这时候IT应用的起点是什么?它既不是一个计算者,也不是用户特定的需求,一个特定的用户流程,而它的起点是这个主体本身。从这个主体本身出发构建一个全面的服务于一个主体的应用。这是三类主体,有个人,有企业,再到城市。
下面讲一个例子,我说半天,到底是什么东西?讲一个具体的例子,这个应用方式和传统的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拿智慧城市做一个例子,在智慧城市里头,一个城市运行管理的应用当中,有交通,有安全,有食品等等,传统的做法怎么做?每个系统自己采集自己的数据,做自己的应用,然后我们说有很多很多研究,结果也是在一个十字路口是可以架十几个摄像头,为什么?不同的业务根据他自己的需要来采集数据,然后做自己的业务。这种做法还是刚才我说的第二个阶段。
到了第三个阶段,真正围绕城市这个主体,以城市主体出发,来做这个应用会怎么做?那就是这张图,底下这些就是对整个城市的所谓感知,各种互联网也罢,从各种渠道获取的关于城市运行状态的数据都在最底层。这些数据来了之后和传统的做法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是直接和应用对接,不是直接服务于应用,而有一个中间层,这个中间层我们叫做一个城市的,也是一个主体在虚拟空间里的一个映像,怎么做出来的呢?这些数据其实本质上都是反映了城市的方方面面。城市的方方面面中间有它自然的关系,我们把这个城市的模型建立出来,然后把这些数据装到这个模型里,它是什么?它就是这个城市在虚拟空间里的一个映像,这个映像不是视觉现在所谓的VR这个概念的映像,而是一个抽象的,一个在逻辑层面,在数据层面构成的一个城市的映像。
所以,首先我们用数据构成主体的一个映像,以这个映像为基础来构建整个城市的管理运行的服务应用,这样的话这些应用就可以获得任何他想获得的数据,数据不再在孤岛里,数据是整合在一个主体的模型里,这些应用你可以随时建。而且现在大家非常热的各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这些算法也罢等等,在这层就可以发挥它的作用了,在映像这一层。那在应用这一层,这些应用他们之间由于底下共享一个主体的映像,所以这些应用之间不是在应用层怎么去融合的问题,它在最底层的信息层就融合在一起了。所以,这种构建应用的方式是从最底层的信息层开始把应用就融合在了一起,在应用层他要想融合就更加容易,因为他共享的是同一个数据,使用的是同一个数据,同一个映像。在界面层融合就更容易了,所以这是一个全新的构建应用的方式。
我们认为IT发展到今天,不论是对个人,对企业,其实应该逐步走上这种模式才对,这样才能真正充分发挥IT的潜力,而且能够全面的服务于我的主体。所以,在这种模式下,我们谈论的不是杀手级应用,不是解决痛点问题,我们谈论的是如何全面的服务。
刚才只是讲了智慧城市的管理,把智慧城市其他的服务内容放进来,基本上就是这么一张图,最核心的就是一个城市的虚拟映像,在这个虚拟映像之外是面向不同城市服务对象的综合性的服务平台,这是我们构架的一个完整的智慧城市的形象。
构建这个虚拟映像是一个蛮复杂的事情,简单给大家解释一下。第一,首先怎么描述一个信息,现在做结构化,特别是非结构化信息管理的时候,大家觉得无非就是给信息打标签,我们的实践告诉我们远比这个复杂,仅仅给信息打上一个标签是远远不够的,我真的想有效的管理和使用这些信息的时候,要对这个信息从产生开始,到它整个使用过程与它相关的信息都要记录下来,形成一个所谓的选信息,才能够让这个信息以后被有效充分的使用,在全信息的描述结构中固然有标签,但是远远不止标签,这个结构比标签要复杂。
这个模型怎么建?这是个人模型的示意图,有四个数学结构整合在一起,把个人的信息,工作、生活方方面面按照人的思维方式管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构造应用,这个东西本质上是一个人在这个虚拟世界里的一个映像。这是这个模型的一个分层结构了,最底层是一个,里面是对信息一个全新的描述,外面一层是信息之间的关联,最外头是人怎么感受这些信息的一个结果,一个多维度的结构。这里没有划时间结构,所以是几个数学结构耦合在一起。
下面给大家看一下按这种方式构造系统,刚才是讲的比较形象,从架构上看是什么样子,和传统的架构也不一样,红色是主体虚拟映像,是整个系统的起点,它给整个系统提供一个起点,不是针对具体服务的,比如我们做OA系统,所有系统都是围绕OA来管理的,在我们这里不是,我们这里是围绕人,围绕主体来管理。从他利用各种智能技术,可以从这里抽出各种主题信息、领域知识,包括主体的行为的基础,用整个底下这一层去支撑上面的各种融合应用,这是一个全新的体系架构。
为什么讲支撑智能应用呢?现在人工智能的技术,包括深度学习等等,它本身是构不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只是解决具体问题的一个单向技术,到今天为止所有的人工智能技术都是解决一些特定问题的技术,所以这些技术是需要一个系统作为依附它们发挥作用,而这个系统因为它和主体是同构,所以当把这些技术放进来之后,这个系统是能成为一个真正全面的一个智能化的系统,然后全面的服务于这个主体。不论主体是个人,是企业,还是智慧城市。
上面融合层的应用不细讲了,这些系统之间在应用层也可以融合,所以按照这种方式构建的应用,我们不是把两个不同的应用想办法怎样接起来,而是从信息层到逻辑层,到界面层都可以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这是个人系统的一个例子,在一个信息的编辑界面,既可以编辑信息,也可以看到这个信息和其他信息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随时调出来,这是一个会议记要,写会议记要是可能还能有待办的事情,可以在这儿直接编辑代办,这个代办会进入到你的时间管理里面和相关人的时间关联里面,而且这个会议记要可以自动的发出去,也可以在这儿直接调用沟通的渠道把它共享出去。所以,这是从界面开始,到逻辑,一直到数据层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应用,而且在一个界面,一个窗口里就全部实现了。这种方式构造出来的系统会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有非常大的区别,实际发展下去会越来越强大。
假设我们个人的信息全部管理起来之后,个人信息就不会再散落在各个应用里,而且你的信息也不会散落在各个设备,它会以你在空间里的映像把这些数据整合在一起,变成一个通用的平台接在一起,你个人的数据全部会沉淀在你自己的映像里。这和今天的应用就完全不同了。
今天主要讲沟通,它与沟通有什么关系?它对沟通有什么影响?这是画一个简单的图,未来的虚拟世界里头,很重要的基本的单元就是不同主体在里头的一个映像,它代表了你存在于这个虚拟世界,它没有意识,它是一个纯粹信息的,它不是你的灵魂。围绕它会构建出服务你的这个全面的应用,然后这样的一个完整的系统会和其他的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它们彼此会交互,会沟通。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这样所谓的协同也罢、沟通也罢、社交也罢,这样建立起来的这种方式以后如果建成了,回头再看今天我们谈论的协同和社交,今天做的东西相当于两三千年前有的土路,而基于整个映像构造起来的相当于立体化的道路。
拿微信来讲,微信一直强调是连接的,换句话说,他不关心你人本地有什么,只是把不同的人连起来,而这个方式不一样,这个方式首先他把你主体本身的这个系统的信息给完整的构建出来了,说利用主体的映像,然后在你围绕你这个全面服务,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连接,和微信这种表面的连接会有天壤之别,这里的想象空间大家可以去想,会非常大。
最后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这个订阅号有我个人的产品,这是我的联系方式。这个完全是我们这些年自己探索出来的一个东西,一直在摸索,花一点时间给大家介绍一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