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认真思考一下,你会发现,协作是地球上任何一家公司的核心。在公司里,你很难看到孤军奋战的员工。大多数人都是某个团队的一员,他们需要携手合作,实现可能的最佳结果。同时,这个团队又是许多团队的一部分,他们都需要携手合作,帮助公司取得增长。工作中,我们几乎在一切事情上都进行协作,虽然并不总是有效率、有成效,但如果能够做到,又会是什么样呢?
2006年,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Frost & Sullivan)联合Verizon Business公司和微软公司,对协作给公司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协作是公司业绩的关键动因。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开发了一个全球协作指数模型,对影响协作的可变因素和影响公司业绩的多个变量进行了考察。
开放的文化为协作质量贡献了36%,分散化结构的影响和战略实施中使用协作技术均贡献了16%。显然,协作质量的最大因素不是技术,而是人和文化。战略规划和战略规划(不是战略实施)中使用协作技术则分别贡献了6%和5%。
该研究项目的重要发现是,公司业绩的36%归因于协作指数,16%归因于战略导向,7%归因于市场和技术波动影响。下图描述了协作对公司业绩各个方面的影响:
根据图中的关键数据,协作的影响如下:
赢利能力:29%;
销售增长:27%;
利润增长:26%;
客户满意度推动力:41%;
生产力:36%;
产品质量:34%;
产品开发:30%;
创新:30%
我觉得这份研究报告很有意思,绝对值得企业2.0领域的人员广泛关注。至今,我还未曾发现过一份如此全面的报告(你发现过吗?)。这份报告是在2006年发布的,到现在已过去5年了,这些数据有没有变化呢?这颇让人感兴趣。我认为,这份报告应该成为每个公司每个关键决策者的手头必备。它是公司为企业2.0项目提出依据的良好起点,我在网上找到的50多个企业2.0案例很好地支持了这份报告。接下去的问题就是,现在该怎么做?
我们有一份分析报告,还有50多个企业2.0实施案例可以支持这份报告,但是,这一切并不能改变一个事实:协作依然面临众多挑战。有意思的是,这份报告一次也没有提到过“企业2.0”这个词(也许还没有造出来吧),但是,协作和企业2.0背后的概念和思想却非常一致。
在这份报告发布时,许多知名企业软件商,如Blue Kiwi、Jive、Social Text、Spigit等,要么尚未成立,要么刚刚起步。但是,协作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更多证据证明,协作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技术为中心的。技术可以促进更有效的协作和知识分享,但其效力取决于广泛、深入的整合和应用。协作需要从个人和公司收益的角度来加以探讨。公司收益已得到广泛探讨,它们包括降低成本,改进创新和构想,提升公司业绩等(见上图)。不过,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也清楚发现了有效协作给个人带来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