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信”:敢问路在何方

责任编辑:贾世华

作者:T4271

2014-04-14 16:50:29

来源:企业网D1Net

原创

本文着眼于通信领域,从技术发展、产品策略、价值定位三个层面做了一些总结和思考。

本文着眼于通信领域,从技术发展、产品策略、价值定位三个层面做了一些总结和思考,希望能带来些思想上的碰撞,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通信:技术演进引爆需求,构建通信需求金字塔

技术和需求一直都是互相引导和促进的。大多时候是为了满足已知的需求,会不断去寻求技术进步与突破;有时候却是技术的超前创新,会反过来引爆人们潜在的未知需求。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层次分成了金字塔型,底层是生理安全需求,中间是归属尊重需求,塔尖是自我价值实现;我们的社会结构,从经济地位来看,也是金字塔型,底层是普通民众,占绝大多数,塔尖是巨额财富拥有者。但两个金字塔不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在经济金字塔尖的人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处在经济金字塔底的普通大众也有马氏金字塔的中上层次需求,只不过处在经济塔尖的精英富豪,有更多机会也更容易去实现马氏塔尖的需求,而经济底层的穷苦大众整天忙于生计,大多数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对马氏金字塔的上层需求。

所以,一旦有技术将这种经济壁垒打破,占大多数群体的这种被掩盖已久的需求将被引爆。而我们现在正处于这样一个技术引爆需求的时期,移动互联网技术更加关注马氏金字塔上层的需求,所以由此技术应用而生的很多产品,一经推出便引爆人们的需求,哪怕它还是个半成品,敏捷开发快速迭代等思维是应对这种状态的办法,不过这些方法只是暂时的,过渡性的,当把新技术运用的很成熟的时候,这种试错快速更改的方法将不在有效,因为那时候人们的需求期望已被培养的很高,只有好好修炼内功,出精品,才会被大众接受。

影响技术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制度,有时候为了某种技术的发展,会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保障和促进,有时候新技术的超前,会带来对旧制度的挑战,制度成了制约技术的发展因素。制度的制定原则属政治哲学范畴,在此不做讨论。

让我们来回到通信领域,“通信”的字面意思是——信息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传递。这里说的信息是指可以被我们大脑直接处理的信号载体,如文字、图片、语音、气味、触觉等。怎么样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通过什么方式在收发方进行传递,展开来去深入探讨,就是整个通信技术的发展史。

而我们现在正出于新的通信技术引爆人们需求的时期,从大哥大,2G、3G,到LTE,我们的通讯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的“千里眼”“顺风耳”变成了现实,承载的信息有文字,声音、图片,将来甚至可以有气味、触觉等,传递的类型也丰富起来,文字除了可以整块传递(书信)也可以零碎传递(短信),语音可以双向同时传递(电话),也可以单向定时传递(留言)等等。

其实可以类比马氏金字塔,将人们对通信的需求也做一个金字塔模型。底层是硬性的,具化信息的实时需求,中层是个性化的,弱时效限制的通信需求,塔尖是精神交流等。结合对“信息”本身的理解,通过组合不同的传递方式,以满足人们在通信金字塔上不同层次的需求,这应该是研究通信技术发展的方法之一。

通信,承载的不仅仅是某种信息的传递,除了改变人们的通讯方式(电话),更加深入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状态(移动办公),甚至可以促进社会形态的发展转变(微博反腐)。

微信:工具?技术?还是文化?

做过企业咨询的人应该听过这么一句话,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但企业在最开始起步的时候,不可能上来就做标准,没有技术积累与业界影响力,就算做出来了,肯定也不会被认可。产品,品牌,标准,是企业不可跨越发展的一种顺序。

但是对与企业所做的产品我觉得可以定位成三个层面:工具,技术,文化。

工具就是你提供的产品仅仅是解决某个特定问题,满足某种硬性或非硬性的基本需求,别人可以轻易复制。好工具的基本原则是,尽量让使用者少做一步。因为使用工具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提高效率的,操作步骤的时间成本大于解决问题的时间收益后,此工具就是无效的。

技术是指在某个领域具有很大优势,只要涉及该领域的方面,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你,别人在不断的跟进学习。时刻保持站在科学研究的前沿,是定位产品是否在技术层面的基本指标。

文化则是一种生活工作方式,一种象征符号,在产品中灌输了一种价值理念,贯穿了马氏金字塔塔尖到塔底的所有需求,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这里面是对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深层次研究与尝试后,以产品表现出的意识形态。

这三个层面并没有明显的演进界限,一个简单的工具,可能蕴含了深厚的技术,从而引领了一种文化,三层模式的构思是希望给出一个参考,企业在做产品的时候能更好的认清自己的定位,为了达到更清晰的追求,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努力方向。

回到通信领域,拿一个最为熟知的例子做说明——腾讯微信。

微信这类产品(当时是有一系列这种产品的,微信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早的)最早是一个通信工具,这类产品刚开始的主打功能是,可以捎一句话给对方,这种将零碎式语音,随性单方向的传递方式,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随意的向对方传递一条对时效要求不高的语音需求,即刻在人群中引爆开来。

但是你现在去打开微信的首页,看到的宣传口号: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最开始的时候肯定不是这个)它除了通信,还可以购物,可以看新闻,可以缴费等等,当给这个产品注入理念价值观后,微信已逐渐开始向文化层面演进。

这里不去讨论微信的成功学,因为某个个体的成功案例,在科学上是没有参考性的。只是把微信产品发展跟上面的思维论述做一个印证。(至于是腾讯的业界地位促成了这种思维模式,还是这种思维模式成就了微信今天的地位,无从考究)

微信从最早的一个即时通信工具,现在逐渐转变成一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文化,至于技术层面,则是腾讯多年来在即时通信领域,关于人们在通信需求金字塔的研究与积累,比如朋友圈的权限设置等细节(朋友圈似乎是属于社交需求的范围了,其实社交的本质不过是通信的特定场景需求体现罢了——与陌生人的通信)。

社会的基本有机组成单元是人,人在社会中无非只有两种基本状态:生活和工作。

微信已经抢占了个人的生活通信滩头,个人的工作通信马上会成为下一个抢滩登陆的战场。传统通信厂商还在摸索,在企业通信领域,固话、手机、邮件、即时通信等,这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还都处于相对独立的细分领域,这属于技术的发展带动需求发展的模式,下一阶段应该是由更深层次的形象化的需求,推动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向。

通过对通信技术的深刻理解,结合产品三层次的定位,相信应该可以得出一个较为明确的发展方向与策略,一旦可以定位清晰的战略目标,战术层次的运用就比较简单了。

智信:价值传输与智慧倍增

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通讯更加高效准确便捷,如果仅仅是着眼于这层需求,做出来的产品必然是工具类的,即使深入研究,最高也只能达到技术层面。

如果能看到通信——信息传递基本特征的背后,是人们对通信目的更深层次的需求,那么做出的工具就可以带有附加价值,从而演变成一种价值输出,如果做的足够好,运用营销手段,就有可能引爆潮流,成为一种文化。

个人通信领域,微信已经做的不错,让我们来看看在企业通信领域,可以做些什么。

如果着眼于解决企业的通话、传真、邮件等基本通信需求,那么产品就是交换机、路由器、邮件服务器等基本通信工具。

如果能看到企业在此通信基础上,是对日程通知、会议、项目管理等更高效便捷的办公需求,以此而产生价值,那么做出的产品应该是类似微软的Lync那样,通信产品驱动了企业业务流程的改造。

更深层次的,如果能深入去研究“信息”在企业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客户间的流动模式,和具备不同行业属性的“信息”组织形式,集这些研究成果之大成,做出的产品带来的就是价值输出,到时候这个产品的宣传口号可能就是:X信,是一种办公方式。

这种价值输出,让通信不仅仅是某种载体信号的传递,而成为一种,收发方各自想表达的意识交流与智慧碰撞。

这种意识交流与智慧碰撞,是对生产力的一种解放,让企业不仅仅是通过压缩成本,和提高办公效率来提升价值,可能某个员工的一个金点子带来的价值比前两步总和还要高。

举个例子,有个牙膏厂的产品在市面上销售达到了瓶颈,为了获得更大销售规模,聚集了公司众多高层,还请来了一堆专家从精益生产,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探索,都没有取得太好效果。偶然一次管理层和专家团队在生产车间考察生产线的时候,被一个工人得知公司的发展瓶颈,提出了一个点子,把牙膏包装的口径做大一圈,客户按照使用惯性的力度,会挤出更多的牙膏,一管牙膏就会更快用完,从而提高消费频率,以此解决了公司的发展瓶颈。

一个人的智慧是有局限的,企业的最大财富不是生产线,不是技术,其实是每个员工的智慧。许多公司等级森严的组织架构,有时候连高层的决策精神都无法准确传达,在一层层的传递过程中,由于各自利益的驱使而产生了扭曲,更不要说利用底层员工智慧来创造价值这种更先进的发展模式了。

公司的组织架构越扁平化,越有利于信息的准确流通,以此表现出的群体智慧,产生的价值是指数级增长的。现在大多数的组织架构依据业务创立,靠制度维护,当制度逐渐成为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时,如果没有勇气或意识去改变,一种能驱使这种改革的新技术或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技术的力量去驱动业务进步,从而倒逼制度改革。

结语

未来时代的通信的产品应该可以囊括为四个字:智 享 信 达。

智,代表智能,智慧;享,是享受工作和生活;信,表示信息,信任;达,喻示传达,腾达。

表层含义是“智能的享受信息的传达”。

深层的含义是“在可信任的工作和生活中,享受智慧带来的繁荣与发达”。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