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是个大领域,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个巨牛的公司,过去十多年里已经出现了腾讯、Facebook、Snapchat和Whatsapp等一批百亿千亿美元的公司。但是最近这三年里,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社交公司开始往细分市场做,社交的丰富度提高了,但是慢慢的大家也开始疲了。一千条金鱼游过,也不如一匹蓝鲸给人的冲击。
那么,社交领域还有蓝鲸么?它会在哪片海域嬉戏呢?
今早看到魏志成在知乎上的回答,我似乎感到了什么。
“人的精力的确是有限的,但是人“花在社交网络产品上的时间成本(X)/得到的社交价值和体验(Y) 比值”远远没有达到饱和。在互联网之前,电话网络、邮政网络就是当时的社交网络产品,当时你可以花3小时用它们来和不同的人打电话或写信,但是这个效率(投入3小时所得到的社交价值)远远没有今天用互联网社交产品3小时所能得到的社交价值大。所以关键是X和Y的比值,而不是X还剩下多少。
因此在维护关系和拓展关系两个方向上,未来的社交网络都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来改善(让有限的X发挥出更大的Y),甚至是disruptive innovation,拓展关系或维护关系的前途、发展空间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可以想象,在几次的disruptive innovation之后,很有可能由技术手段来facilitate的社交X/Y比值甚至会优于如今我们真实见面的社交的X/Y比值,不论是拓展关系还是维护关系上。
eg. google glass(将第一人称视觉同步起来)既可以让你实时见朋友所见,也可以让你体验陌生人的生活。”
花在社交网络产品上的时间成本(X)/得到的社交价值和体验(Y) 比值 这个指标选的很有意思,如果我们从纯功利的角度去看社交,这个指标衡量的就是社交的有效性。抛开最原始的当面社交不看,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交的有效性是一直在提升的,写信很甜蜜,但是一个月就能聊一个来回;电话更好了,但是一天也就一两次,还需要同时在线,也看不到对方的面貌;再往后,我们有了网络,先在PC端,后来手机开始如影随形,除了最初的一对一实时沟通,后续有了更多的类型,异步的,群组的,公开广场式的,熟人好友圈式的。也许不少人从心理上觉得线上沟通是过载的甚至起反效果的,“微信上这么多好友我还是很孤单”,但是总体来看,技术的进步是在促进人类沟通和社交效率的。
从这个角度考虑,下一波技术变革会给社交效率带来怎样的改变?
最值得期待的自然是VR了。社交的一个核心是同在感。我和你肉身相见,在同一个物理环境下交流,周遭所有的一切都成了这次沟通中的共有元素,这时候交流双方会非常容易理解彼此。比如你和女朋友跨洋电话,她突然说:“看那朵云好漂亮。”你也只能说声“哦”。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换个场景,你们在LA的公园长椅上坐着,她突然用手指向西边,说“看那朵云好漂亮”,你能做的就太多太多了。这就是同在感的力量。
正巧VR的魔力就是能创造无与伦比的同在感。这种同在感远超最先进的网真系统或者视频电话,你不用再盯着一块屏幕上的大头像说话了,而是完全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你的交流对象也在这个世界里,你可以指着这个虚拟世界里的云告诉她“这朵云是你的了”。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没有什么物理距离是不可克服的,你随时可以把地球另一边的人拉到这个世界中来。而且,你根本意识不到这是虚拟的世界,对面这个人音容笑貌和本人一样啊,肯定是她没错!
VR技术如果能在社交领域普及开,地球村就成了一个非常实际的概念。现代交通工具让地球缩小了,但是坐飞机去地球另一端还是要一天,VR让这个过程变得只需要一秒钟。理论上,你可以和任何人(只要对方愿意见你)在三秒钟内面对面坐下聊聊。社交的成本下降的飞快,相应的效率也会飙升。
再退一步,我们已经经历过的两代社交网络(PC和移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同在感或者连接性上做文章。技术进步 增强了人类的连接性,赋予了我们神话中千里眼和顺风耳的能力,下一波技术可能会赋予我们跟斗云的技能。So, ready to r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