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一条消息刷屏:“建议国家改变贩卖儿童的法律条款拐卖儿童判死刑!买孩子的判无期 !”在无数网友动动手指、方便快捷地做出一次“承诺”后,冷静的声音随后而来:除了支持与反对者,更有网友指出这是一场互联网营销。
一场声势浩大、始料未及的“贩童判死刑”承诺迅速在6月17日占领很多人的朋友圈,在“拐卖儿童的买方是否入刑”的争论之后,再次掀起公众拯救被拐卖儿童的舆论情绪。网友情绪激昂,义愤填膺,手指轻点,做出了“承诺”并点击扩散。汹涌的民意也引发了法律界人士关注,他们则更多地从专业角度的理性反驳。
不过,也有细心的网友发出了质疑:呵呵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应该的,但6月17日并非一个特殊的日子,“拐卖儿童一律判死刑”怎么突然在这一天引发公众的咆哮?经过深入地了解,有网友指出这是一场互联网营销,甚至有网友精确地算出来这场互联网营销的收益——按100万承诺者的规模,会产生12.5万元的收益。若真的如此,这就是一次靠曝光率转化注册用户的典型案例,而这次的曝光率利用的是人们的同情心。
这场源自于微信朋友圈的“承诺”传递是否涉嫌互联网营销,当然还需要进一步证实。不过,还在回头想想,网友们的同情心被利用的可能性极大。当你知道自己的同情链接被人利用,轻松地转化为商业利润时,你会做何感想?恐怕与递给虚假的乞讨者10元钱一样既尴尬又愤慨吧?组织者巧妙布局,借助网友的同情心和正义感,为自己谋私利,其行为是十分可恶的,水落石出之后,看似正义的呼吁可能会与关爱保护儿童的大义南辕北辙。
移动网络迅猛发展的当下,社交媒体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情感交流和信息沟通的平台。然而,其中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即便是看似很正义的转发扩散,也必须慎之又慎。从这个角度看,在信息海量但泥沙俱下的社交媒体中,作为一个合格的网民,我们应当对模棱两可的信息源多些细心的考证,做理性的社交媒体信息传播者,切莫盲听盲从,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不要被人当成了传声筒和牟利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