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基础通信社交应用风靡 移动互联网下一个金矿?

责任编辑:ylv

作者:ylv

2011-07-30 13:47:18

摘自: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编者按:在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各类应用就是从业者寄予厚望的“金矿”。一个金矿被发现后便吸引掘金者蜂拥而至。同理,一个移动互联网应用成功开发,便会有大量同类应用出现,抢占

编者按:在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各类应用就是从业者寄予厚望的“金矿”。一个金矿被发现后便吸引掘金者蜂拥而至。同理,一个移动互联网应用成功开发,便会有大量同类应用出现,抢占市场份额。继微博风靡移动互联网之后,一类基于手机通讯录的社交应用软件开始火爆起来,它们能够实现实时语音、实时消息,也能够传递语音留言、图片、视频,甚至能够语音对讲、语音广播,这类应用国外有Viber、KIK、WhatsApp、Talkbox等应用,国内有类似的米聊、微信等。这类应用的快速兴起对于运营商及整个通信产业链有何影响?是对产业链的一次颠覆?还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一个福音?本次专题将逐个解答——
话音、短信、彩信是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传统基础通信服务,占各国运营商超过60%的收入。但随着3G覆盖的逐步完善和速率的提升,公共和私有Wi-Fi热点的增多,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在移动终端上出现了各种各样提供类似于电信基础业务的应用。

什么是类基础通信社交应用

移动互联时代,运营商、终端商、服务提供商纷纷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企业的角色界限模糊,产业链上中下游均试图成为整个产业链的主导者,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类基础通信社交应用即是现在竞争的焦点。2008年4月Skype就推出了移动终端版本;2009年6月Google Voice 开始测试;现在这些应用有了新的强劲对手:如2010年下半年iPhone上收费版的Whatsapp和免费版的Viber提供实时IP语音及短信;提供网络录音对讲功能的TalkBox;还有跨iPhone和Android平台的移动即时通信软件KIK Messenger;2010年12月末,在中国国内诞生了第一款类KIK的应用——米聊;腾讯也迅速跟进开发了微信,并与QQ好友互通。诺基亚、黑莓均推出了基于各自终端的即时通信产品,而在最近的苹果WWDC大会上,乔布斯宣布iOS 5系统将加入iMessenger,在运营商方面,中国电信正在测试ECPlive终端,均属于此类产品。

这些应用除了类基础语音功能外,最大的特色是可自动导入手机通讯录或者已有的社交应用,如Facebook、Twitter、微博、人人网、MSN好友等社交关系,快速形成自身的社交网络体系。

这些应用都在短时间获得了巨大成功。KIK自2010年10月20日推出以来,短短15天内,用户量突破100万;国内的米聊目前用户已经突破250万,市场估值突破2亿美元。而Viber又是其中的佼佼者,在登录苹果App Store之后两个月,它就跻身世界各地苹果应用商店免费应用下载前五名,并且到2月底为止,下载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000万。
 
如何成为颠覆者

类基础通信社交应用与短信类似,都是发送简短信息给对方,在使用体验上和功能实现上,差别不大。但在技术上,两者存在很大不同。SMS的优势在于:天然的用户基数,所有的机器只要插上SIM卡即成为运营商的客户端,无需用户安装任何的软件,不需要用户付出任何学习成本;服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类基础通信社交应用的优势是:免费,更方便的功能升级,更容易与其他互联网业务对接。

与传统运营商的语音服务相比,类基础通信社交应用的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例如,Viber感知与传统语音几乎没有差异,但是Viber要求必须有3G或者WiFi覆盖,并拥有安装了Viber客户端的3G智能机,这限制了Viber客户的普及程度。而Whatsapp、米聊的语音服务更类似于“对讲机”,更像一种“语音”版本的短信或者留言,而非通话。

国内传统IM中,前三名分别是QQ、阿里旺旺和飞信,其中阿里旺旺依托淘宝电子商务而崛起,并非网民社交主流IM,因此我们着重关注与QQ、飞信的比较。我们认为,相对于传统IM,类基础通信社交应用有以下相对优点:

跨平台:这一点专对飞信,飞信仅限移动平台,为用户带来诸多不便。

轻应用:与传统IM相比,KIK类应用往往开口小、简单,不占内存(或极低),快速收发。而QQ、飞信都需要手动登录之后才能使用,更加笨重。

使用成本低: KIK类应用往往具有安装后自动查找、添加好友的功能,用户使用成本较低;反观QQ、飞信,必须首先手动添加对方为好友,才能进一步沟通。

永远在线:很少有用户能够在手机上保持QQ、飞信永远在线,而且随着机身的移动,在各个网络之间信号切换时,QQ、飞信往往需要重新登录。而对KIK类应用来说,能够一直保持后台运行,永远在线。

基于通讯录: KIK类应用的逻辑在于通讯录,通讯录的联系人与QQ、飞信上的好友往往不是完全重合,这是类KIK软件填补的空白地带。
 
怎样冲击运营商

类基础通信社交应用的崛起无疑会对运营商原有传统业务产生替代效应,而从另一个方面看,类基础通信社交应用的崛起加大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吸引力度,推动智能手机和3G网络的快速普及,培养用户对数据业务使用的黏性和消费习惯。

运营商业务中受类基础通信社交应用冲击最大的将是国际/国内长途、国际/国内漫游通话及短信、彩信业务,这些收入占运营商总体收入的20%左右,且是非常重要的利润来源。如何来应对?是封杀?是屏蔽?是对传统业务计费模式主动调整?还是积极顺应趋势鼓励数据消费?

运营商不必为此而感到恐慌。移动互联网行业和技术发展的趋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类基础通信社交应用的竞争下,长途、漫游计费方式逐渐将式微,统一资费应用是大势所趋。最为重要的是运营商应该积极地去拥抱移动互联网,鼓励用户大量使用智能手机和数据业务,使用类基础通信社交应用。现在,联通、电信的平均每3G用户流量在100M左右,3G智能机用户的流量在200M左右,经测算只要使类基础通信社交应用用户数据流量提升到450M以上,即使在现有标准数据资费下充分考虑替代效应,也将对ARPU值产生正面影响。因此,对于真正高价值的具有强烈数据使用习惯的3G用户,不必过于担心语音、短信被数据业务替代的问题,他们难以更改的数据使用习惯将为运营商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

类基础通信社交应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而兴起,手机号码将仅仅成为应用的一个标识之一。运营商被牢牢限制网络承载这个角色定位——被管道化,就像在固定互联网中运营商的角色一样。针对这种情况,运营商要做好流量的精细化运营,尝试对不同的应用采用不同的保障等级和不同的通道,收取差异化数据质量的费用;保持流量计费的商业模式,绝对避免数据流量资费不限量包月,控制移动数据流量资费快速下滑。此外,运营商对类基础通信社交应用可通过逐步降低传统通信资费、提供类似应用来应对,毕竟,自己革自己的命,比别人革自己的命要主动得多,虽然这有点艰难。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运营商也将分化。谁能够提供高速的用户体验完美的网络,谁能够提供传统通信与移动互联网通信完美协同,谁就将占据最多的移动互联网流量份额,最终吸引最多的移动互联网用户。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