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D1Net》9月9日讯
BYOD移动用户端在使用中会面临Wifi、3G/LTE、有线网络等不同网络环境。这就要求UC终端不仅要能支持这些不同网络,而且要求在移动条件下可实现自动切换。因此,为了保证用户在这些不同环境以及环境切换中获得良好的移动通信体验,UC终端必须具有很好的音视频质量保障技术。
目前,音频编解码主要有G.711、G.729、G.723.1、G.722.1、iLBC等技术,笔者尤其推荐使用iLBC。iLBC是一种专为包交换网络通信设计的编解码,优于目前流行的G.729、G.723.1,并对丢包进行了特有处理,即使在丢包率较高的网络环境下,仍可获得非常清晰的语音效果。
无论在高丢包率条件下还是在没有丢包的条件下,iLBC的语音质量都优于目前流行的G.723.1, G.729A等标准编解码;而且丢包率越大,使用iLBC的语音质量优势越明显。
通常情况下,为了衡量IP网络语音质量,将≥5%丢包率的网络情况定义为VoIP的极限网络条件。但是,经过语音质量测试发现,即使在5%丢包率的情况下,iLBC仍然能够提供相当于GSM手机的语音质量。
当然,毕竟iLBC只是解决了窄带语音的问题,目前对高速数据服务的急切需求使得宽带连接离用户越来越近,宽带语音传输(VoB)和分组语音传输(VoP)成为语音/数据网络的下一步发展目标,宽带语音首选推荐Opus。
Opus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免版税的、高度灵活的音频编解码器。它是由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标准,并采用Skype的SILK编解码器和Xiph.Org的CELT编解码技术,Opus可支持从8K到24K的音频采样,可真正还原人声。
视频编解码有H.263和H.264两种主流技术。H.264/MPEG-4 AVC(H.264)是1995年自MPEG-2视频压缩标准发布以后的新一代视频压缩标准。通过该标准,在同等图象质量下的压缩效率比以前的标准提高了至少2倍。
因此,H.264被普遍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行业标准。
H.264与以前的国际标准如H.263和MPEG-4相比,为达到高效的压缩,充分利用了各种冗余,包括统计冗余和视觉生理冗余。
H.264 SVC(H.264可分级编码)作为H.264标准的一个扩展,最初由JVT在2004年开始制定,并于2007年7月获得ITU批准。
H.264 SVC以H.264 AVC视频编解码器标准为基础,利用了AVC编解码器的各种高效算法工具,在编码产生的编码视频时间上(帧率)、空间上(分辨率)可扩展,并且同样在视频质量方面也可扩展的,可产生不同帧速率、分辨率或质量等级的解码视频。
因为移动UC的视频会议具备H.264 SVC编码,在保证高效的视频压缩性能的基础上,视频广播端可以通过一次编码产生具有不同帧率、分辨率的视频压缩码流,以适应不同网络带宽、不同显示屏幕和终端解码能力的应用需求,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视频会议系统中MCU上复杂而昂贵的转码。
D1Net评论:
随着UC的发展,很多人在享受UC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开始怀疑UC终端音视频质量能否得到保障,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而明确的,UC终端音视频质量不仅能够得到保证,而且会带给用户很好的体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