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笔者的小区也终于加入了“数字电视整体平移”的浪潮中。拿到歌华有线免费提供的机顶盒后,就迫不及待的开始“尝鲜”,但是结果却令人失望。且不说图像色彩和质量都比传统的有线电视略逊一筹,新增加的十几个频道播放的也都是一些老片子,除了实时浏览天气预报的功能外,基本不构成吸引力。幸好“平移”刚刚开始,资费还是原来的18元,只要重回传统电视的“怀抱”,这个小小的机顶盒对笔者的生活并没有太大影响。
本以为这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见,但是春节过后的一条消息却放大了数字电视的“隐忧”。有媒体报道称:自今年2月以来,南京、贵阳、南宁等地用户普遍反映,数字电视的频道数量和节目数量没有太大的改善,但是收费却增长了近一倍,大大超过群众接受能力,节目质量也有待改善。
而不平的民意换来了2月28日国家广电总局官方网站上的一纸通报。在《总局进行全国有线电视数字化情况通报》上,特别强调了在坚持推动有线电视数字化的发展方向不动摇的前提下,要坚持有线数字电视的公益属性不动摇,妥善处理好不愿参加转换的用户的难题,同时在增加收费的同时要提供增值服务。
实时已经证明,在节目数量质量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模数转换、收费电视只会是一厢情愿。而如果失去了提升ARPU值的作用,数字电视对于传统的广电系统还能具有什么意义呢?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曾表示: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相比,广电每年不到1000亿元的规模太小,这主要是因为广电的ARPU值太低,目前只有十几元,而中国移动的ARPU值接近100元,数字电视能帮助广电解决这一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全国49个试点城市在推广数字电视中,虽然都举行了所谓的价格听证,但最终数字电视的收费却从模拟时代的17元/月提到25元-28元/月。然而,这一标准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已经超过了群众的接受能力。
其实,数字电视面临的问题远不止是资费和内容质量。笔者就听一位朋友叙述了因为迟交有线电视费,而奔波忙碌整整两天的经历。缺少服务网点、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客户服务意识也是数字电视的一大弊病。
在争夺现代家庭客厅的战斗中,数字电视无疑具有天时和地利的因素,但是自身管理的僵化、市场意识的欠缺,以及内部斗争的损耗形成了数字电视的三座大山。背着三座大山上路的数字电视究竟能走多远呢?
其实,数字电视的问题根源与IPTV是一样的——缺乏灵活丰富的内容支持,无法有效吸引用户。如果手中握有第一手的内容,比如像PCCW那样买断英超转播权,或是像福克斯电视台那样拥有热门电视剧《越狱》的首播权,那么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传播方式,它都会成为“客厅战役”的胜利者。因此,“修炼内功”已经成为数字电视和IPTV的第一要务。
而对两者而言,“修身”的意义并不相同,数字电视需要提升的是节目内容制作和客户服务水平,而IPTV则应该在互动性上下功夫,比如增加可视电话、即时通信和多方游戏。
幸好数字电视的推动者们已经意识到了“修身”的重要性。春节前后,各地的数字电视新增频道纷纷开通,对观看人群做了进一步的细分。但是在电视内容市场没有完全放开的环境下,如何在几百个数字频道中保持差异性是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