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乃成功之母 虚拟化实施通向成功之路壁垒重重

责任编辑:editor004

2013-11-19 09:15:58

来源:企业网D1Net

原创

如今,虚拟化的影响力正在与日俱增,随着虚拟化技术的发展,虚拟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也日益普遍,在虚拟化部署中,会面临很多阻碍因素。

《企业网D1Net》11月19日讯

如今,虚拟化的影响力正在与日俱增,随着虚拟化技术的发展,虚拟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也日益普遍,在虚拟化部署中,会面临很多阻碍因素。

企业可能怀疑没有在每台实体服务器上架设足够的虚拟机器,但是你真正了解虚拟化的架构、管理以及费用问题吗?不妨参考专家的建议,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浪费。有超过四分之三的企业已经将x86系列的伺服器虚拟化,但是真正从这笔投资当中获得正面效益的企业却是少之又少,分析家指出,原因出在管理上的失误。

最常见的误解多半是以下三大重要问题:

1.如何拿捏管理虚拟机器的尺度?

2.如何规画虚拟架构的产能与负载?

3.如何技术规格之外,维持合理的营运成本不致于失控?

以下便针对五种浪费金钱的错误作法,针对技术/营运、管理与规划,以及预算等问题提出解决之道。

1.实体伺服器未能有效运用

企业无法从虚拟架构获得该有的效益,最直接原因在于每台实体伺服器的执行的虚拟机器不够多。

长久以来,人们极力将每台实体伺服器的虚拟机器维持在一定比例,以避免伺服器的效能受到影响,他们不希望系统发生故障,所以只愿意完成一半的虚拟化,或是每台伺服器只要达到10%的虚拟化比例,如此便能省下庞大的费用,这样的结果让他们很满意。

企业内部的伺服器数量不断增加,但是企业对于这些伺服器的满意度却多年呈现停滞的状态,由此可见企业并未从新科技得到他们希望的效益。

企业愿意接受实体伺服器低落的效能以及虚拟化比例,许多企业似乎小心翼翼地避免将伺服器的效能推升到某个程度,因为这样会导致伺服器无法支援SLA,所以多半不愿意提高虚拟化比例。

2.更加懂得善用虚拟架构管理工具

另一方面,也有另一种企业,他们会在单一的实体伺服器上不断添加更多的虚拟机器,藉此得到更高的投资报酬率。但事实上,这麽做并无法解决问题。

现有的效能管理工具,例如微软的Systems Center Virtual Machine Manager(SCVMM)以及VMware vCenter的管理功能比起两、三年前上市的旧有系统先进许多,但是某些关键指标的表现并没有显着提升,例如新架构是否比旧有架构更能有效管理。

使用虚拟架构的企业,不论架构的规模大小,都在积极採用适用虚拟架构的效能管理工具。“但我们不清楚的是,他们採购的目的除了确认虚拟架构的运作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用途,你必须更加积极善用这些工具。除了透过这些工具了解虚拟架构的运作情形以及效能之外,你必须设定伺服器应达到的效能标准,否则最后你会发现每台虚拟机器的成本已经大大地超越当初规划的架构。

3.规划时思考得不够全面

计算效能时必须考量到整体的环境,而不是只顾及到某组伺服器或应用程式应具有的条件。

传统的效能规划,一个应用程式必须取得的资源是它要消耗的资源的两倍,当它忙碌时便不会超出伺服器负荷。

在虚拟世界,一个应用程式不会出现需要预留扩充空间的情形。通常你会观察应用程式如何满足整体环境的需求,因为你会集合所有的虚拟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运用在需要的地方。你真正的目标应该是让整体的效用度提升到60%或是更高,而且尽可能达到100%的高点。

4.误用生命周期管理

避免虚拟架构到陷入虚拟机器过度延展,必须为每个应用程式和事业单元(BU)设定生命週期的政策,并确实执行。不过,很少企业做到这点。

企业处理生命週期的做法通常是设定某台伺服器的生命週期,当它故障时也没人发现,就这麽结束它的生命週期。

在虚拟世界,必须主动管理生命週期,以及虚拟机器所发生的任何变动,S必须设定配置(provisioning)、自动配置(automating provisioning)、更新(patching)、变动管理、结束运作管理、以及其他必须进行手动流程的所有相关细节。

实体UT环境以及虚拟环境的关键差异在于虚拟架构的变动量以及频率,你不仅要花费大量人力保持系统的有效运作,而且与传统数据中心管理员对于系统的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传统观点是将某个条件设定好,并就此固定,以防止出现变动导致系统无法运作,在虚拟架构,在架构的层级会产生固定的变动,因为虚拟机器会在不同的伺服器之间或是依照资源配置进行移动。就技术上来说,必须了解架构是共用的,并有效做出回应。

D1Net评论: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虚拟化部署中面临失败是很正常的,当企业虚拟化面临失败,就说明已经快要走到成功的直路上了,对于用户而言,在部署虚拟化过程中要掌握正确方法,理性对待失败。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