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定义存储:真实趋势还是概念炒作?

责任编辑:editor004

2014-07-04 17:11:44

摘自:it168网站

很多存储业内人士都认为,在今后的IT世界中,软件定义存储将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软件定义存储平台就是软件定义数据中心(SDDC)通过存储硬件资源实现的基础技术,控制和数据服务都被抽象为一个软件定义顶层“伞状”,

很多存储业内人士都认为,在今后的IT世界中,软件定义存储将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软件定义存储平台就是软件定义数据中心(SDDC)通过存储硬件资源实现的基础技术,控制和数据服务都被抽象为一个软件定义顶层“伞状”,这是一个用于聚合、联合、监控并集中控制存储服务的全局层。软件定义数据中心可以利用更少的硬件资源完成更多的工作;它们更为高效,并且非常适用于虚拟化计算、云计算以及大数据处理与分析应用。诸如超可扩展ScaleIO(用于块存储)的EMC产品、ViPR SDS对象与文件平台都可归于此类。而像ViPR这样的“伞状”软件定义存储平台可通过在线分析应用程序实现单点访问,Pivotal则可以插入并分析你的整个存储数据中心堆栈。

事实上,在过去数十年中,虚拟化和软件定义存储的概念和解决方案曾以各种形式在市场出现过。例如,IBM公司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就在他们的360大型机上实施了多个分区操作系统镜像,即“虚拟机”的第一个行业实例。他们在相同的“物理机”上运行着独立的环境,或版本,或类型的操作系统和实用软件以支持资源共享用户基础、应用程序、平台环境以及用例,在这种情况下是在众所周知的大“玻璃机房”中。

那么存储设备呢?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的目标以前是(现在依然是)取代或分离DAS或磁盘阵列与大型“资源共享”大型机/小型机(或者今天的主机服务器和客户机/台式机),并在更广泛分布和地理分散的高性能/高可用性24 x7连续运行环境中实现真正的高共享性。因此,针对分布式的共享存储阵列和集群计算开发了光纤通道和SCSI存储网络。这些措施具体包括了:HBA、RAID处理器/固件、存储网络/设备(交换机和光纤)、设备驱动器以及I/O控制器软件,用户不仅可以通过LAN集群,而且可以通过WAN(以及今天的互联网和云计算)连接访问这些资源。此举不仅可以通过为主机服务器的CPU I/O任务分离专用存储设备和主机,而且还能实现用户(和应用程序)对存储设备(和所有重要数据信息)的更高可共享性和可访问性,而这也恰恰是市场和用户最需要的。“虚拟化”事实上已经存在数十年了,当然“软件定义存储”也是如此。

最后,所有这些“分裂和重组”成为更小、更易于管理的逻辑(或虚拟)抽象层是为了通过独立于专用厂商硬件产品的平台或数据中心来实现应用程序或解决方案的“便携性”。此外,不受制于某一硬件设备与厂商不仅归功于这一贯穿数据中心抽象层的“去耦合”作用,而且还得益于业界广泛采用的存储标准。

其结果就是,支持混合的厂商解决方案;应用行业的开放标准;开发标准的API和对象;混合的数据类型/格式(其中包括多字节字符集);通用的互联网协议(TCP/IP、URL、REST等等);图形化的用户界面;网关(包括云计算);标准的网络/通讯协议层以及其他许多的计算功能。PC的例子包括计算端应用的行业标准PCI(外设组件互联)并行总线(即演变成高速PCI Express串行互联);“WinTel”平台环境;USB端口,用于存储应用而无所不在的SCSI总线等等。在此之前,数据中心通常都受制于单一的供应商、专用的软硬件平台。“降低专用性,加强开放标准,实现与硬件无关”,通过遵循相同的方法,软件定义存储也从供应商和硬件的控制下解放了数据,并充分授权于用户。

诚然,如今市场上还是有相当数量的“软件定义存储”产品。有些是基于“纯软件”的,例如ScaleIO、Ceph和VSan。而有些则是与硬件“设施”绑定的,这类硬件通常在一个“层”中整合了计算、网络、存储以及虚拟化管理程序等功能。虽然这些设施是基于固定配置的硬件,但是它们的基本底层“秘密武器”仍然是软件。其他先进的软件定义存储解决方案则是以实施软件定义数据中心为目标的,也就是说,EMC公司的ViPR SDS平台提供了全面的数据和控制面的服务,它们可监控和管理各种不同的异构硬件资源和对象、文件、Hadoop和/或底层块存储阵列。再次独立于硬件,ScaleIO本身就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它可被“独立”安装或作为ViPR块服务产品的一部分。

软件定义存储:真实趋势还是概念炒作?

▲数据中心原有存储架构

软件定义存储:真实趋势还是概念炒作?

▲软件定义存储模式

软件定义存储:真实趋势还是概念炒作?

▲通过软件定义存储,实现真正的软件定义数据中心

最后,软件让一切正常运行(尤其是抽象资源或分层资源),并提供针对特定硬件设备、厂商产品以及存储介质的独立性。但是以下几点希望能够对软件定义存储的附加值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技术概要说明,尤其是ScaleIO和ViPR。这些内容涉及了基本IT的管理效益、为什么你应当关注软件定义存储的原因以及它们为你的软件定义数据中心带来了些什么:

1.基于策略存储配置的自动化。软件定义存储简化了配置过程,和/或实现了这一过程的自动化,它为抽取不同物理存储资源至一个单一的虚拟存储池提供了一个简单方法,而这个虚拟存储池可根据符合服务水平协议(SLA)的预定义策略进行划分和交付。

2.单点访问和控制。软件定义存储在数据路径或数据面上抽取物理存储资源至一个单一/集中的逻辑层,从而在控制路径或控制面上实现了单点访问、简单CLI、图形用户界面或者基于REST的API,从而达到了集中管理的目的。

3.实现跨异构存储的集中管理。通过使用软件定义存储,单点控制可简化管理,可为多个存储设备提供一个共同的用户体验。监控、测量、报告、工作流编排、变更管理以及编制目录都可以集中执行,从而降低不同系统对多个管理工具的需求,并减少你的设备和IT成本支出。

4.针对前所未有的增长提供横向扩展的架构。通过把物理存储资源抽取至一个虚拟池,诸如Scalel0这样的软件定义存储平台能够通过一个门户把现有的和新的存储阵列整合成为无限可扩展的虚拟存储容量,并实现同样无限的性能可扩展性(IOPS和带宽)。

5.针对新功能的可扩展数据服务。通常,基于块存储(常用于OLTP、基于文件的存储以及对象存储等应用)的不同/专用存储设备对于非结构化数据在操作对象或对对象进行数据分析时需要在块、文件以及对象之间根据数据类型执行无数次的数据移动。通过使用SDS及其独立数据访问和控制面操作,新的操作是有可能在数据所在位置执行的,而无须执行数据移动,这样也就进一步实现了时间和金钱的节省。

软件定义存储让我们真正感到兴奋的是,其可扩展性能够让诸如大数据在线分析(如EMC的Pivotal)这样的新技术能够横跨第一代、第二代以及第三代(马上就是第四代)平台执行商业智能应用,数据中心内更庞大的一般用户群能够更方便地访问,而这类数据中心往往缺乏专业数据分析师、专家和科学家。这样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动态灵活性是真正软件定义的关键优势。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