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业务主体应从单纯通讯向其他行业扩展
——访GSMA亚太区市场拓展总监贾可先生
贾可先生是GSMA亚太区市场拓展总监,他曾经在摩托罗拉,华为等公司工作多年,对电信市场非常熟悉。在访谈中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的国际视野,他对日韩、欧美的情况都非常了解,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日韩市场的最新发展情况,欧美,所以言之有物,有的放矢,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权威性。他对行业发展的描述相信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GSMA作为一家全球性的通讯行业组织,拥有近800个运营商会员和超过200个行业成员,十分关注移动业界的发展。从现在看,我们认为移动业界有两个主要趋势。第一个趋势是从用户发起的。现在用户普遍使用智能手机,在东亚地区,智能手机出货量普遍超过整体出货量的50%。用户使用智能手机意味着他们可以在多个操作系统中自由选择,获取软件的渠道也非常灵活。基于APP的各种移动互联业务给用户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服务。但同时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给移动运营商在数据流量和心理上都带来很大压力,下周我要去台湾,去年台湾中华电信为了抑制流量增长,从资费的角度提出了一项措施,给使用量在800M以内的用户倒贴一些钱,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抑制流量的增长。
另外一个趋势是由运营商发起的,指的是运营商的网络通过不断向WCDMA、HSPA、LTE,包括TDD-LTE和FDD-LTE方向演进。网络通过不断地扁平化和IP化,逐渐实现了全IP网络的演化。这一网络演进过程,也带来了业务的演进的机会和挑战, 特别是基于IP的新一代通讯业务。在东亚地区日本、韩国走得比较快,韩国已经在世界上第一个发布VoLTE业务,日本也是在今年发布了LTE网络,预计很快将发布VoLTE业务,韩国在今年12月份会发布了RCS业务。所谓RCS是指新一代的富媒体短消息业务,和原来的短消息业务相比,第一完全基于IP,第二能够承载各种媒体形式,包括语音、图片、动画,同时也具有地址共享、群体聊天之类的新型业务。
RCS和目前流行的OTT相比,能够很好地发挥运营商的优势:互联互通以及对终端产业链的影响,通过手机内置整合和全球运营商的互联互通,能够给客户提供类似于短消息业务和语音业务一样随处可用,随时可用的用户体验,而不需要像OTT业务一样去关注下载,注册,激活等一系列操作。同时RCS能够很好地和运营商自身业务做整合,也就是和传统的短消息业务进行整合。从韩国的业务情况来看,已经完成和传统的短消息业务、彩信业务进行了互联互通,大大方便了用户的使用及业务推广。
运营商必须推出自己的基于IP的新一代通讯业务
在两个大趋势的推动下,我们认为业界会有几个大的改变或发展。
第一传统通讯业务面临改变,原来的通讯主要指传统话音业务,无论是语音还是短消息业务。后面将出现基于IP的语音业务和短信类业务。一方面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比如韩国的VoLTE业务,就是基于High-definition 的高清的语音业务,给用户提供了更好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运营商籍此和OTT进行竞争,再举韩国的例子,在韩国占据主导地位的OTT IM(即时通信)叫Kakaotalk,类似于中国的微信,在KakaoTalk的影响下,韩国运营商的短信流量从2010到2011年间一年时间里下降了50%,对整体收入和用户关联性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这就是为什么在亚洲各国中,韩国在RCS方面走得相对较快的原因,韩国最早推出了RCS业务,目的是为了和OTT进行竞争。OTT不但影响到了传统的短消息业务,而且像Kakaotalk,包括中国的微信,日本的Line,类似的OTT的IM业务都相继推出了自己VOIP。运营商在网络上的大量投资,将为OTT业者提供更好的平台以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OTT 对移动运营商的影响必将会从单纯短消息业务,扩展到VOIP业务或者VOICE(话音)业务上。
无论是国内的微信,还是韩国的Kakaotalk或日本的Line,他们在和第三方的合作方面都非常积极,他们利用IM的庞大用户群,构建了社交网络平台,通过开放自己的用户群和API给第三方商家或开发者来产生增值服务,这种模式成为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
所以另一个OTT业务将会给运营商带来的威胁是,当运营商的用户更多地依赖OTT业务,他们更多地通过OTT业务来发送短信或打电话时,运营商就会失去了和用户的关联性,从而失去通过创新业务发掘新价值的机会,所以运营商必须要推出自己的基于IP的新一代通讯业务,从而应对来自OTT方面的竞争。
支付、物联网是运营商业务拓展的热门方向
第二运营商应该依托网络的连接性推出新业务,把运营商主体业务从单纯的通讯扩展到其他行业,利用运营商的客户群、网络、服务能力,给用户提供新的业务。比如近期发展较快的NFC或称近场支付业务,中国移动正是在积极地规划,计划明年推出NFC业务。我们看到今年NFC的发展速度相对前几年有较大提升,业界主要的运营商都在发布自己的NFC业务,在亚太地区,韩国和日本已经实现规模化商用NFC业务,特别是韩国。日本也开始从传统的FeliCa技术向NFC迁移。日本运营商已经发布了自己的NFC业务,同时计划明年2月大规模推出双模手机。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如新加坡是由政府牵头组织NFC业务,今年8月已正式发布,新加坡的三大运营商及交通公司、主要银行都参与进来通过合作拓展这一业务。
在北美,美国的Isis是由美国三大运营商组成的NFC联盟,也在今年9月发布了此项业务,最早在乔治亚州开始实施。
欧洲像土耳其、法国这样走得比较快的国家,已经在前期发布了自己的NFC业务。英国将要成立类似于美国的ISIS这样的组织,叫做奥斯卡,会在明年年初发布NFC业务计划,相应的规划已经得到英国监管部门批准。德国的运营商,包括沃达丰等也非常积极地策划自己的NFC业务。
我们看到,以前大家比较关注手机对NFC的支持度,虽然iPhone5没有支持NFC的功能,但它的这一缺憾或者说缺失,变成了竞争对手比如三星对他的攻击点。主流的Android手机厂家和Windows Phone厂家,特别是一些高端机型,如三星的galaxy s3,诺基亚的Lumia 920,索尼的HTTC ONE X等一系列高端手机,都有内置的NFC功能。在这些主流厂家、高端手机的引领下,我们相信NFC手机的供应情况会有较大改善。在中国,中国移动等一系列运营商也在推动自己的手机供应链、手机供应厂家,通过订制或运营商采购方式,加强市面上NFC手机的供应。
NFC的技术纷争也已经趋于统一。在NFC之前技术上存在着不统一情况,国内也存在2.4GHz和13.65Hz的区别,同时针对security Element(安全模块)是放在手机里还是放在SIM卡里也是有不同的声音。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主流设备目前都是支持13.56Mhz技术,security Element放在SIM卡里。比如三星,索尼、诺基亚的主流手机都支持SIM based NFC,整个产业链,无论SIM卡、手机,还是后面Sever端的一系列产业链的成熟度,在技术上我们觉得都已经趋于成熟。从标准上来看,基础的标准也基本上确定了。现在GSMA等协会和组织都在积极的制定相应的规范。以GSMA为例,我们制定了手机、移动钱包、测试和认证、POS等一系列的一规范,规范制定工作将在明年内完成,这有利于给运营商提供全球统一的标准。所以,我们觉得NFC的发展势头很好,当然在NFC的发展上还存在很多挑战,一个是NFC涉及到很长的产业链,包括运营商、卡组织,也包括银行、商家,同时还包括卡供应商和手机供应商等一系列合作伙伴,必需通力合作才能实现NFC的有效运营。
从传统上看,NFC合作伙伴之间缺乏合作经验,也缺乏合作的基础,所以一方面我们认为,像新加坡和韩国这样由政府牵头的模式,能够有效地推动行业之间的合作,另外方面我们也认为,行业之间的主要玩家需要抱着通力合作的态度,特别在前期要放下自己的利益,合作才能有效地促进NFC业务发展,最终才能共同从中获利。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中国,中国移动和银联这两个重要的玩家在今年6月达成了一份合作意向,类似于这样的合作对于推动业界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在NFC上需要逐渐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从一开始还要以规模推广为主,随着规模逐渐发展起来后,通过合理的商业模式,不同的玩家都可以从中获取自己的利益,我们认为这是很关键的。
另外一个很热门的新业务是物联网或者称 machine to machine,以沃达丰为例,沃达丰的所有新业务里现在物联网是增长最快的,占据了新业务增长的大部分。物联网包括很广泛,我们认为现在我们看到的几个关键的物联网,其中一个是车联网,就是汽车的物联网,通过智能传感器、移动的连接,包括云端的处理,给车提供一些新业务。
例如美国的Verizon和AT&T通过和保险公司合作,改变用户的保险模式。传统的保险模式主要根据驾驶记录、驾龄、车型来评估,在新的物联网保险模式下,会加上对用户的驾车习惯、驾车环境等方面的实时评估,通过这种新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用户的保险费用,特别是有着较好驾驶习惯的用户,另外一方面也能够更智能地分析某些相应记录,为保险公司产品制定提供更好的一句。
总体来看,很常见的提法是“互联城市”或“物联城市”概念,通过物联网将各种应用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单是无线的互联,也包括有线的互联能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商业运作模式带来很大改变。在物联网里,我们认为同样重要的,第一个是跨行业合作,另外一个是大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这将会涉及到云计算。在云端如何很好地储存、处理信息,同时又能够保障信息的安全,是现在云计算领域需要关注的问题。只有真正从数据中发掘出有用的价值,云计算才能给运营商及其他合作伙伴提供相应的价值。运营商的传统优势是有很大的用户群,有很多的用户信息,随着云计算包括大数据分析等一系列技术的成熟,我觉得大数据、数据分析会给运营商带来很大的附加价值。
关注SIM卡资产的利用
在新业务中运营商还要关注一点,就是对SIM卡的利用。SIM卡是运营商独有的资产,SIM卡是安全性非常高的元件,我们认为把SIM卡和高安全性能的应用结合起来,会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以移动支付的简单场景为例,现在去银行办一张信用卡,需要向银行填个人资料,要把身份证等材料交上去。现在韩国已经做到不用再去柜台了,他们的开卡是通过在网上进行的,个人认证是通过对个人数字ID认证实现的,这种个人数字ID通过和用户的手机及SIM卡绑定确定后,就能够通过SIM卡来验证用户的相关信息,而不需要再到柜台递交身份证等材料。
类似移动支付等需要身份证认证的高安全性业务,我们觉得由结合SIM卡的数字签名会给用户提供极大便利,也是运营商的新的机会点。当然这里面也存在着很大的监管风险和监督要求,我们希望国内包括工信部在内,能更加规范明确自己的监管规范,共同推进新业务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