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互联网业务电信化

责任编辑:FLORA

2011-09-10 08:08:56

摘自: 中国信息产业网

升级的即时通讯(IM)软件Kik(基于手机通讯录的即时软件)、网络电话等应用软件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它们毫不掩饰地直指短信、彩信、语音这三项电信运营商主要收入来源的基础性业务.

升级的即时通讯(IM)软件Kik(基于手机通讯录的即时软件)、网络电话等应用软件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它们毫不掩饰地直指短信、彩信、语音这三项电信运营商主要收入来源的基础性业务。对于互联网业务的电信化,电信运营商警惕但不恐慌,因为在这些基础性业务的运营中电信运营商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并且电信运营商已经加入到这个趋势中,推出“自救”的措施。

谁在挖运营商墙脚?

IT正在毫不留情地冲击CT!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给电信运营商敲响了警钟。

互联网企业已经把手伸向了传统电信业务。近日,腾讯推出了QQ通讯录,这个应用捆绑了Q信业务,可以让用户快速向联系人好友发送信息推荐使用QQ通讯录。一旦朋友安装了这个应用,QQ通讯录会建议用户直接使用Q信联系。这种Kik的应用基于本地通讯录直接建立与联系人的连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免费短信聊天、来电大头贴、个人状态同步等功能,是一种具有信息推送技术的即时通讯软件,去年10月在苹果商店和安卓市场上线后的15天之内,就吸引了100万使用者。而类似功能的国产软件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腾讯的微信、盛大的有你短信、小米科技的米聊、360的口信等都属于这类应用,用户可以借助这类应用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的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并支持多人群聊。显然,这种互联网业务把进攻方向直接指向了电信运营商的短信和彩信业务。

同时,Skype、UUCall、阿里通、19talk、掌上宝等国内外网络电话软件也竞相在我国语音通话市场上亮相,并获得了不少用户的支持。网络电话在短短几年内抢占了长途电话业务的半壁江山。据统计,2005年国内仅国际长途电话业务,由于网络电话而造成电信运营商流失的收入就超过10亿元。不完全统计显示,2009年国内网络电话用户数达1800万,而国际网络电话巨头Skype在中国的用户数已超过美国。网络电话蚕食的,是电信运营商语音通信的市场。

然而,从互联网企业近来的动向来看,上述的那些应用,仅仅是个开始。从微软收购Skype、苹果公司推出FaceTime网络电话系统等现象可以看出,全球IT公司正在试图进一步侵蚀电信运营商的传统业务市场。在中国,米聊、微信等应用正迅速蔓延,而且小米科技还专门设计定制手机,完成了大半个产业链的整合,就差运营商的网络这最后一块阵地。

花园围墙为何倒下?

一毛钱一句话,五毛钱一张图,异地电话还有长途和漫游费。尽管电信资费一降再降,还是追赶不上互联网的脚步——1M流量1块钱,可以发几千条文字消息,网络电话没有国内国外长途漫游费,即时通讯和网络电话软件还是免费的。价格,是撼动电信运营商花园围墙的一个重要力量。对于国内的大多数用户来说,他们不会关心是谁在运营这个业务,也不关心这个业务到底符不符合法律的规定,是否在监管范围之内,他们选择业务时,价格有着不可估量的导向作用。 

互联网行业的激烈竞争,推动这类应用的技术不断成熟,这些应用花哨的外表、人性化的操作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功能又让用户不舍得把手从它们身上抽离。让电信运营商头痛的是,这些应用软件还能绑定手机号,可以自动把通讯录选择加为好友,让用户陷入一个关系网中,这张网撒得越广,用户越被缠住不能自拔。有咨询机构推测,如果这类应用普及了,很有可能让短信发送量降低三分之一。而随着即时通讯软件中语音聊天的盛行,手机通话功能的地位也岌岌可危。而互联网的分享主义精神让国内外的技术应用交流迅速,国外的新应用转瞬就能在国内找到仿制的中文版。无论是微信还是米聊,它们要推倒的就是IT和CT之间的那道藩篱,从而把自己的版图扩张得更加广阔。

如果不是准入壁垒,互联网企业还会表现出更大的攻击性。互联网企业的这些产品都表现出浓郁的电信化特征,在逐渐蚕食电信运营商的短信和语音市场。众所周知,电信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有三大来源:语音、短信和流量,这是电信运营商先天的优势,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这些应用的横空出世,让运营商只能收取可怜的流量费,在Wi-Fi环境下甚至连流量费也无法收取。

加入还是靠边站?

互联网业务的电信化,从一个侧面说明了IT与CT两个产业之间的融合渐深,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趋势目前看来是不可阻挡的。

以网络电话为例,市场研究公司Point Topic报告称,预计未来5年时间里全球网络电话市场将增长一倍以上,至400亿美元。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今年3月称,在截至2010年6月的一年中,个人消费者和企业对网络电话服务的使用量增长21%,对传统固线通话服务的使用量则下滑8%。但是,这项业务目前在我国还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专家指出,随着3G的普及,手机网络电话终端已完全可实现几乎免费的短信和通话,导致各类水货手机销量暴增。据保守估计,国内具有Wi-Fi功能的水货手机已经至少上千万。面对这种情况,我国主管部门已经对国产手机开放Wi-Fi并允许其与WAPI兼容。如此一来,用户无论使用Wi-Fi还是WAPI,都完全可以在手机上免费下载米聊、Skype,政策松动的信号已经预示着手机网络电话的发展取向。

对于这种融合,电信运营商应当持怎样的态度,是加入还是靠边站?网络电话是电信行业发展和转型的必然趋势,正如《电信法》起草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阚凯力所说:“网络电话是大势所趋,政策总有一天要开放。”实际上,美国、欧洲、日本等主流市场已经开始尝试运营网络电话,仅北美地区网络电话市场规模(住家用户数)已达1890万。 

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电信运营商“加入”的态度。9月6日中国移动的即时通讯产品“飞聊”就正式对外发布公测版本,据了解,“飞聊”是在“飞信”产品的基础上研发而成的,与飞信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语音短信的功能,与微信、米聊等产品功能类似。中国联通即时通讯软件“沃联系”的升级版“沃友”也于今年8月商用。

“自救”良方何在?

尽管电信运营商已经参与到即时通讯软件和网络电话的市场角逐中,但是,在互联网企业灵活的市场策略与快速迭代优化的竞争下,胜算几何?电信运营商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因此,优势的传统业务仍然不可丢弃。与网络即时通讯类应用相比,电信运营商的传统通信类业务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首先,短信和语音通话的协议是一致的,在所有手机上都能使用,而即时通讯和网络电话类应用只能在智能手机上安装,无法像短信那样成为手机的标配。其次,短信和语音通话的使用几乎没有操作门槛,而即时通讯和网络电话类应用需要经历下载、安装等步骤,有较高的使用门槛,并不适合低端用户、老年用户以及商务类用户。这种门槛同时也让即时通讯类应用相对局限在一个圈子里,用户群无法像短信、传统语音电话那样有庞大的用户基数和高普及率。此外,电信运营商的传统通信类业务有稳定性和安全性的保障,可以把这些业务植入企业信息化的流程中去,比如企业信息广播式发送、呼叫中心等,这种优势是即时通讯类应用无法匹及的,也是电信运营商让传统通信类业务老树发新芽的一个重要手段。

优势在手,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比较遗憾的是,目前,无论是“飞聊”还是“沃友”都只能跨手机操作系统平台操作,但跨电信运营商网络的操作仍未实现。面对互联网企业的咄咄逼人,电信运营商必须清醒意识到花园围墙的倒下只是个时间问题。因此,电信运营商除了关注内部竞争外,还要形成同盟,共同面对市场的变迁。要实现产品三个运营商之间的跨平台互通,除了技术上的问题,各方之间的权益谈判是关键,例如,可以推动新的富媒体的标准,逐渐取代短信标准。这个富媒体可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业务于一体,在所有手机生产中就制定标准。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